跳至正文

习近平表态希望美中达成首阶段贸易协议

  • 财经

2019年11月22日,众人在北京出席2019创新经济论坛时的合照,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右二)和副总理刘鹤(左)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左二),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右)。(美联社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引起中国政府强烈反弹,外界开始担心会否影响美中贸易谈判。但中国国国主席习近平,周五在北京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表达了希望达成协议的愿望。他在另一场合说,中国不会目空一切、耀武扬威。

本周五,《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专栏文章,批评美国国会不顾中国政府多次强烈反对,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反制,一切后果由美方完全承担。文章写道,法案内容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丝毫站不住脚,批评美国政客无资格对一个自由度及法治排名都高于自己的別国地区,指手画脚。

新华社发表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的文章,该文表示,香港法案在美国国会两院相继通过,可视为是美国全面介入香港事务并完成从“英退美进”到“美国主导”的转换,文章表示,美国希望将香港作为牵制中国的筹码和战略博弈的棋子。文章认为,美国的政客希望在华盛顿拉着风筝的长线扯一扯,然后就能在香港掀起轩然大波,乃至於逼迫香港向美国举白旗投降,这种设想无疑是徒劳的,这一如意算盘必然落空。

当天,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之后与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合照。习近平在回应现场提问时表示,希望在互相尊重及平等基础上,与美国商定首阶段贸易协议。这是他首次公开表态,愿意与美国先达成部份的贸易协议。习近平在出席彭博新经济论坛的外国政商代表团时说,中国对贸易谈判持积极态度。如中国一向所说,中国不想打贸易战,但不怕打,如有必要,中国会反击,又说中国一直主动努力,避免贸易战。

2019年11月22日,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法新社

习近平22日在会见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还指出,中国梦绝不是“霸权梦”。中国没有准备去取代谁,只不过是让中国恢复应有的尊严和地位,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屈辱决不会重演。中国不会目空一切,耀武扬威。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消息人士说,中国已经邀请美国的高级別谈判代表,到北京举行新一轮面对面贸易会谈。报道说,中国副总理刘鹤邀请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及财长努姆钦到北京,希望会谈在美国下周四的感恩节前举行,美国官员表示愿意见面,但未有约定日期。报道又说,除非中方表明会在保护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移及购买农产品的问题上作出承诺,否则华府人员不会愿意前往参加谈判。彭博社则引述消息人士说,刘鹤本周三在北京的一次私人晚宴上,告知出席人士他对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审慎乐观。

2019年11月22日,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副总理刘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19创新经济论坛。(美联社)

学者:香港人权法未必即时实行

关注中美关系及香港局势的北京学者查建国,本周五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该法案,使其成为可执行的法律,中国一定会有反制行动,至于采取何种行动,暂无法预料。查建国估计中方的发反制措施,不会在贸易领域实施:“中国会把中美贸易谈判和人权政治领域的反制,是会分开的。美国人权法案出台以后,并没有说要执行,因为他要每年要由国务院向参众两院汇报一次香港情况,认为香港情况严重,有变化,他才会执行这个法案。”

查建国表示,中国会在美国执行该法案相关条款时,才会作出真正的反制:“如果他没有执行的话,中国的反制措施也会有,但是会比较弱。”

香港律师杨先生是一位支持民众抗争的“反送中”参与者。他在电子邮件回应本台记者时表示,港人一致反抗独裁政权,全民出动,但他恐怕只是暂时的胜利,若北京当局不继续深化改革,以一贯的思维打压及掠夺香港财富,香港的形势只会严峻,抗争也会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杨律师说,政府说希望香港恢复到反修例前的社会状态,目前看来几乎不可能。因为香港人经过英国的民主自由公平公义方式统治,这已成为香港人的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

河北独立评论人士张勇强对本台说:“从抗争者的角度来讲,《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通过,会鼓舞他们的士气,这会遏制住中共想顽强控制香港的意图。从香港爆发‘反送中’以来,国际社会一直在高度关注香港的局势,从道义上也进行了声援。美国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通过,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支持。”

香港示威者提出的“五项诉求”最终能否获得当局部分或完全接纳。这位与中国政府进行政治博弈数十年,曾经几度入狱的学者查建国说:“五大诉求,缺一不可,这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只有长期的博弈,坚持保住现有的自由,就坚持更多的民主就不错了”。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习近平表态希望美中达成首阶段贸易协议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