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悟:周易与中医养生,从认知“阴阳”开始

在相同的环境中,若季节发生了变化,有人就可能生病,有人依然很健康,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人的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调理体质适应自然的变化,就会安然无恙。那么,如何顺应自然养生的法则,逐渐增强自己的体质呢?

人体之阴阳随着自然变化渐生渐藏

要深入理解中医养生,首先应该知道中医里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是对阴阳这个概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

为了解释清楚,我们用大家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来加以说明。如晴天的时侯阳光明媚,大大的太阳在天上,则相较于阴天来说就是“阳”。阳的属性是向外扩张的,天热时人们的汗孔都是张开的,使汗液外泄,带走体内的热气。可是阴天下雨和下雪的时候,大家都冷得缩起来了。所以,向外张是阳,向内收是阴。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指对太阳的向背而言。历久,聪明的先人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根据阴阳理论,整理一年四季24个节气之阴阳归属。不难理解,春夏秋冬既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状态,其中阳的变化又暂居了主导地位。“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在的时段,“夏”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秋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处的时段,冬是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处的时段。由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因春夏秋冬的变化而生长收藏。

一年中阴气和阳气是怎样变化的呢?《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而言。“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到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到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会随着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而相应的渐生渐藏。养生,顺从自然,才是王道。

了解自己的体质获取自我“专属”的养生法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先天禀赋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人和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正如17世纪德国著名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人的体质也不尽相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复杂而多元化的,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理解。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说,人不单单是一个生物体,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关系的变化促使自我情绪的改变,这些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情绪,甚至身体健康。

其次,从自然角度来说,人又是一个自然人。比如:新疆人和杭州人就大不一样,新疆的风沙、日照、风土人情与生活在吴侬软语、烟雨蒙蒙的杭州截然不同,这就必然造就出不同的人生;而在内蒙古大草原,奔马驰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造就了游牧民族彪悍的个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比如,炎热的夏天同在开着空调的室内,有人感觉温度正好,而有的人要披上毛巾,这是因为这个人是阳虚体质;正好相反,有的人怕热,空调温度要调的低一些才舒服,平时性子急,喜欢吃凉的东西,这可能因为其阳气比较足。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体质不同,反应各异。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体质,并由此得到自我“专属”的养生保健方法。

《灵枢·本神篇》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是万物之灵长。如果我们能够多留意一下天气的变化,慢慢感应和捕捉到自己身体微小变化的讯号,采用相应的方法调养治疗,方能体悟到中医养生理念之精华。

唐代学者王冰说,养生者必敬顺天时。养生如果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规律,也就自然能有利于身体康养,逐渐提高自愈能力。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悟:周易与中医养生,从认知“阴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