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一对!毛泽东康生相形始终的秘密

重庆市委副书记任学锋跳楼?四中全会罕见换地点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任学锋在四中全会期间去世。图为2015年4月,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给南沙新区揭牌。*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任学锋离奇死亡,官方11月3日宣布其死讯但没有说明死亡日期等,据外界报导学锋离的遗体在11月4日火化。最新传出的消息指,任学锋是在中…

尽管康生是最后一个进入毛泽东的核心圈,他却是毛最依赖的人。(网络图片)

毛、康相互试探、靠近

康生在1937年之前的经历表明,他和毛泽东没有任何工作和历史关系。因此,当康生返回延安后,毛泽东在一段时间里,和康生只是维持看一般的工作关系,毛辩言鉴貌,仔细观察康生的表现。

毛知道康生是党内老牌的情报和肃反专家,有意发挥其专长,但是,毛又让康生兼任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一职,在几乎没有产业工人的陕甘宁边区,此职无疑只是一个虚衔。此时,毛泽东对康生还不知虚实,只能用这一实一虚的方法试探、等待康生。

在初返延安的一段日子里,康生仍深信王明有莫斯科作后台,其地位无可取代。然而,康生毕竟在中共上层机关工作多年,具有观察政治风云的丰富经验,经过一段揣摩和悉心的识别,康生发现毛虽然在政治局内暂时处于下风,但毛对延安的一切皆具有极大的支配力。和毛相比,王明在党内、军内并无坚实的基础,康生认定王明决非是毛的对手,中共领袖必属毛无碍。康生一经掂量、估算,马上采取行动,拿出过去的上司王明作投靠毛泽东的见面礼,以换取毛的信任和重用。

在1938年3月政治局会议上,康生小心翼翼地迈出了投向毛泽东的第一步。康生表态支持毛有关留王明在延安工作的意见。尽管毛泽东、康生、任弼时在会上提出的这项动议因大多数与会者的反对未获通过,但是,康生试探的目的已经达到,在毛泽东暂时处于少数的时刻。助了毛一臂之力,从而获得了毛的初步信任。

毛、康在一起的日夜

尽管康生是最后一个进入毛泽东的核心圈,他却是毛最依赖的人。

“康生和毛泽东在一起度过了无数的日日夜夜,最初在延安,以后在北京,而后在晚年巡视国家的途中,一起讨论政治、中国历史和文化。康生甚至帮助润色毛泽东的诗词和推敲他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论文。”

“毛泽东则赋予康生巨大的权力来回护他。尽管康生干了许多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罪行,他仍被安排在许多重要的岗位上,并收到保护免遭批评。”(《毛泽东背后的邪恶天才康生》)

毛、康与江青

“根据可靠的证据,康生还是江青的密友和旧相识,这位漂亮妖娆的女演员后来成为毛泽东的第四任妻子。康生和江青在1924年山东省诸城那个有着古老城墙的城镇相遇,那时康生26岁,江青14岁,他很可能是她众多玩伴中的一个。13年以后,当江青在延安共产党总部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时,康生热切地帮助她去追求他的保护人。毛泽东的同事怀疑江青是国民党间谍,但是康生为她担保,使毛泽东可以同她结婚。”(《毛泽东背后的邪恶天才康生》)

毛、康与刘少奇

在毛泽东决定整死刘少奇时,康生开始行动了。

“康生的专案人员利用他们惯常的软硬兼施的手法,逼迫丁觉群和孟用潜指责刘少奇叛党。丁觉群在武汉被捕之后,成为国民党的谍报员,但是在1949年未能逃往台湾,他在一份签名的供词上承认,刘少奇向国民党当局提供了有关共产党劳工运动的情报。孟用潜在七天七夜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了,他证明刘少奇向少帅张学良的特务提供了情报,张学良那时时统治中国东北的年轻军阀。”

之后刘少奇被打上“叛徒、内奸、工贼”的标记。虽然刘少奇未被判处死刑,但他落在康生手里,无异于死刑。

“康生不允许医生照料他,1969年11月2日,刘少奇死于开封。当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康生与刘少奇专案组的其他人员在一次庆功宴上庆祝他们的成功。”(《毛泽东背后的邪恶天才康生》)

毛、康死前活见鬼

毛、康之所以能相形始终,是因为两个人都够阴暗、狠毒。在他们临终前的日子,仍在“阴谋、阳谋”。还有一点相似的是,两人死前都曾见鬼。

毛泽东突然对孟锦云说:“孟夫子,你看我发愣,觉得奇怪?我自己也觉得奇怪。最近,不知怎么的,一闭上眼,往事便不由得全来了,经常见鬼,你说怪不怪……”(《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

1974年,康生患上了癌症。据曾在北京301医院麻醉科当护士的陈小姐回忆,康生临死前患上了恐惧症,每天24小时要警卫员开灯陪着,病房里要不停地放映电影,只要病房里没有人,他就会恐怖地叫喊,谁谁谁来找他索命了,谁谁谁满身血污,谁谁谁带着镣铐叮当作响,喊得有声有色,听者毛骨悚然。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奇怪的一对!毛泽东康生相形始终的秘密

美国女子为家人挺8个月孕肚 持步枪击毙家中强盗

日前,美国佛州一处民居遭到2名蒙面男子入侵,不仅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被殴打多次,连他的女儿也被强盗抓住。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是怀孕8个月的女主人。 这名女子抓起家中的AR-15半自动步枪打死了其中一名歹徒,另一人见状赶忙仓皇逃离。 综合美国NBC、英国《每日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