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他受恩师范仲淹指点 终成宋朝新大儒

  • 历史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关学派创始人。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出自张载之口。众人皆知宋明理学之朱熹、程家二兄弟,却对张载知之甚少。他21岁受范仲淹启发读《中庸》,37岁于京师与二程探讨周易、道学,51岁隐归横渠镇,有过丰富人生历程的张载,一直以“开太平”为自己终极的生命志趣,最终成为宋朝新大儒。

cedaf17e1f614e9699af264b13e79907.jpg

少年丧父,心怀天下

史书记载,张载祖上一直居于北宋国都开封,祖父张夏为集贤院学士,父亲张迪曾担任过知涪州事,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官宦世家,自然对于后代的教育无比重视。张载出生之时,其父正于长安任职,10岁时父亲便为他请来长安城有名的老师,当时周围人这样夸赞张载:“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足以显出这个幼子超过于同龄人的聪慧。可惜张载无法在父亲的庇护下顺利成长,父亲在宦游之地涪州任职之时去世,张载当时年仅15岁,作为家中长子,他要关照身体多病的母亲,又要对两个年幼的弟妹多加照顾,同时还要将父亲的灵棺送回开封。

返程之路逶迤五百里,漫行数十日,行至长安眉县一小镇之时,不料前路发生兵变无法继续前行。和家人商讨之后,张载决定于此地安家,他托人回到开封卖掉老家祖宅,随后便在横渠镇安家落户。张载将父亲葬于当地迷狐岭后,又按照礼制为父亲守孝三年,将家中一切安置妥当以后,这个少年才子又孤身一人前往崇寿院求学。

bfc4b569e3214ece925794887fd84792.jpg

张载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世孤苦而一蹶不振,他选择面对现实,并且心怀天下。北宋自开国以来,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导致尚武之风逐渐衰弱。然而国家边疆,仍然在遭受异族的频频骚扰。虽为儒家中人,张载也有一颗保家卫国的心,他与同窗好友外出游历之时,经常谈论兵家之事,并在甘肃临洮县一带组织了民间武装力量,在这里自行操练兵法;张载更写下了《边议九条》这样的名篇。

范仲淹苦心劝学,张载踏入儒学

康定元年初,西夏再次侵扰北宋边境,这一年范仲淹被调任至陕西延州,早就听闻范公大名的张载,立即带着自己的《边议九条》,前去拜见范公。范仲淹比张载大21岁,范公在宦海浮沉多年,自幼也经历过社会黑暗的他,一直心系天下苍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手中权利,提携辅助有才之士。阅读过张载的上呈于他的军事名篇后,范仲淹从这个刚过弱冠之年的少年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从前的身影。

4b13d7ea358b473d94a73844bb747c64.jpg

虽说这个才子从九个方面,详细陈述了解决边关之患的有效办法。范仲淹从张载的谈吐、学识意识到这以后必然是个能成大器的后生。只可惜现在的边关战场,都是一些门阀之后掌控实权,西夏战事吃紧,官场上腐败丛生,这个年轻后辈在战场上很难有出头之日。更何况范仲淹多年以来一直主张复兴儒学,他认为这才是救国之根本,已经52岁的他,最终把自己复兴儒学的大任交到了张载这样的后辈手中。

宋朝的朱栏玉砌、纸醉金迷只是假象,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范仲淹对张载说到:“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这样一位有意识可以独立思考的儒生,不一定要在军事上建功立业,重振儒学才是当今儒生之大任。说完此番话,范公将自己通读无数遍的《中庸》一书,送到张载手中,希望他能够让儒学再次焕发生机,让儒学真正的滋润百姓之心灵。一语惊醒梦中人,张载听从范仲淹的劝告,他收拾行囊返回眉县家中,开始苦心钻研儒家经典。

范仲淹自始至终,都惦记着才识过人的贫寒书生,当他在庆州修筑新城之时,令人将张载招至庆州。闲暇之时,范公与张载谈论天下大事,如何匡正时弊,如何复兴儒学;他更带着张仔前往自己的监管筑城工程巡视。他将这个仅有几面之缘的学子,视为自己的子弟。受到恩师的器重,张载大笔一挥写下了《庆州大顺城记》。为了鼓励张载继续在发扬儒学的道路上前行,范仲淹用自己的私房钱支付了这篇文章的稿酬,一是为了褒奖张载的才华,二是为了间接接济这个贫寒学子。

328685deb8fb43fca2b3aa73ae1302ca.jpg

这笔巨额报酬,确实也为张载自解决燃眉之急,他知道恩师之意。便将这份稿酬封存起来,数十年之后,他本人进京赶考,弟弟进京赶考皆用此款。可以说,如若没有范仲淹这个伯乐,宋朝便会少一个能够开创儒学新风的大儒。

以恩师为榜样,身体力行复兴儒学

在范仲淹的身边,张载学习到何为“心系天下苍生”之大情怀。此后他仅谨遵恩师教诲,于书房两侧写下一幅“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的对联,用来激励自己。当他读完儒学之书时,仍然觉得这些书难以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随后他又开始攻读佛家、道家之书,以求悟出能够救国救民的新儒学体系。在家中苦读之时,正值宋朝廷实行庆历新政,他时刻关注着范公的动向,范公在此次改革之中,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他提倡儒生不要仅靠死记硬背来求取功名,而是应该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

范仲淹的此种做法,最终遭到朝中阶级利益反对,从而又被再次流放。可是他的这次教育改革,却为在家中发奋读书的张载树立了榜样。他一边替恩师的不平遭遇扼腕,一边又寒心于朝堂政治,张载前往范仲淹被贬之地探望恩师,在此次攀谈之间,范公再次鼓励张载,想要精通儒学切不可墨守成规,而是要懂得经世之用的道理,张载有感于心。没过多久,范仲淹因难以忍受西北苦寒天气,都被调任至东南为官。此后数10年,张载在乡间潜心苦读,由于与恩师相距较远,只能书信相通。

f8d0d68ad4c247e49add4be8f00db56e.jpg

范仲淹身体力行的为张载树立了经世致用一个榜样模范,张载也开始逐步脱离书本,真切的关注乡间民生之事,甚至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去乡间邻里教化百姓,开始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在这片淳朴的西北土地上,民众开始知礼节、重教育。在张载的动员与影响下,他的弟弟张戬也开始在自己的任职之地,实行哥哥所推荐的“德法兼治”的新政治主张,当时其第群管理之地,确实出现了“民俗渐之一新”的现象。

参加科举,退隐归田

嘉祐二年,张载前往京师参加科举,所以说他这一年已经38岁,但是当年的科举主考官为非常注重选拔人才的欧阳修。在欧阳修的力荐下,张载进士及第,当时与他与他一同入朝为官者,还有苏轼、苏辙与程颢、程颐两兄弟等诸多有才之人。这一批人,都在浩瀚历史中留下闪烁星光。京城待命的这些日子里,张载在宰相的支持下开始在相国寺里面讲学,他与二程探讨易学之道,完成了自己著名的学术作品《易说》。

张载做官之后,受范仲淹的影响,再加之他自己本身又有着复兴儒学的志向,所以当他在地方为官之时,绝对会走到群众中去,通过与群众交谈的方式,明白百姓之疾苦,明白他们的需求。凡是张载去过的地方,都留下了“青天大人”的美名。在外宦游为官10余年,张载政绩显赫,美名也传入了皇帝耳中。由于他的业绩突出,当时想要推行改革变法的王安石,打算将张载拉入自己的阵营。

da9acee3f7914fc39321d8cfe517583f.jpg

只可惜他一直对于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让王安石对他非常反感;没过多久,他的弟弟也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流放。张载知道自己如若继续待在官场之中,迟早也会受到此事的牵连,已经能过半百的张载,索性直接辞去官职,回到横渠老家,开始了自己躬耕讲学的晚年生活。他牢记恩师范仲淹的谆谆教诲,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著作。他也走入乡间田野,为当地的贡生、知县、学争,劝告他们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不要一门心思扑在科举考试上。后人口中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出自这一时间段。

不仅如此,张载还在田间地头进行土地改革的试验,他将这些得来的经验,写成奏章上启皇上,又一次得到了宋神宗的重视。皇帝注意到这位通过著书立说扬名天下的儒家学者,再次邀请他回京任职,更改王安石改革之下愈发糟糕的朝廷状况。遗憾的是,带着满腔抱负返回京师的张载,仍然与大多数官员难以志同道合,再加上故人已逝,皇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视自己,张载深感凄凉,他只能在此次辞官。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张载,早已经是一个疾病缠身的老人,刚行至临潼附近,便病逝于此。他去世之时,竟然都“无买灵棺之钱”,他一生清明、只为了担当起复兴儒学之大义,这样的文人学子,才是宋朝年间的新大儒。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他受恩师范仲淹指点 终成宋朝新大儒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