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出家不遁世 辅助明成祖得天下的怪僧道衍

  • 历史

姚广孝像(公有领域)

相士袁珙曾给道衍相面:“看你这三角形的眼睛,形同病虎一般,虽然穿着僧衣,眉宇间凝聚肃杀之气,必是刘秉忠之流……不出十年,和尚当遇明主。”

出家但不遁世的道衍,后来辅佐朱棣夺取了天下。84岁离世,舌根不坏,舍利五色。

少年出家显奇才

道衍本姓姚,幼名天禧。宋高宗南渡,天禧的祖上随之从卞梁迁至苏州。天禧1335年出生,聪颖过人,却不愿继承行医的祖业。

1348年,14岁的天禧在妙智庵出家,法号“道衍”,四年后正式剃度,自此穿了一生的僧服。

道衍先学天台宗,后跟随高僧智及,三年尽得其法。然后他开始在江南云游,广参博究,渐渐声名鹊起。又过了十年,儒、道、诗文等被佛教称为“外学”的,道衍也都遍学。期间,他还跟随灵应观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兵略,亦“尽得其学”。

虽遍学“外道”,道衍也心静如止水,在禅诗《江头暮归》中,他写道:“江市有尘车过乱,野樵无约燕归齐。水禽飞断千林静,不觉随钟度远溪。”

道衍《跋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相士慧眼示天命

洪武六年的某个秋日,道衍游方参禅于河南少林寺塔林,突然从塔林后窜出一儒巾方士,拦住他的去路,劈头便道:“和尚你实乃怪哉!”

道衍不解,那人又说:“看你这三角形的眼睛,形同病虎一般,虽然穿着僧衣,眉宇间凝聚肃杀之气,必是刘秉忠之流。”

道衍听罢,问:“刘少保感念忽必烈知遇之恩,终成就一番伟业,今洪武大帝已创大明基业,我何来刘太保之功?”

刘秉忠原为武安山一道士,听虚照禅师劝说而改道出家当和尚,后又被高僧云海推荐给忽必烈,辅忽必烈成就了霸业,拜广禄大夫、太保直至一国之相,位极人臣。刘太保精通易数,儒释道融会贯通,一生被忽必烈信任重用,三大功绩名垂千史:助忽必烈打天下、修元典制、主持设计元大都北京。

清《古圣贤像传略》之元刘秉忠(文正)像。(公有领域)

给道衍算命的,是当时著名的相士袁珙,而后人对比道衍和刘太保两人的命运,发现确实相似。

面对道衍的发问,袁珙含笑应答:“不出十年,和尚当遇明主。”

几年后,道衍拜谒了刘太保之墓,诗云:“残碑藓蚀文章旧,异代人传姓氏新。华表不存归鹤怨,几多行客泪沾巾。”

又二年,道衍伴高僧宗泐越镇江北固山,随口赋《京口览古》一首:“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

宗泐一听,大惊:“这是出家人该说出的话吗?”言外之意,道衍念不在方外,入世太深。

在持戒循规的宗泐看来,道衍凡心甚重。出家人不落红尘,只管自寻解脱。但就道衍此生此世的命运来说,入世修行、尽拨涂炭是历史的选择,他在《题释迦佛出山相图》中云:“大悲愿力因无尽,离世间还入世间。”似乎更能说明道衍不同凡响的天命。

缘结朱棣

洪武八年,道衍经宗泐推荐奉太祖诏进京校注佛家经典,三年后又奉旨返还南京。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病逝,在孝陵安葬之后,诸子藩王奏请各选一僧人随之为马皇后“诵经荐福”。宗泐又将道衍推荐给了燕王朱棣。

道衍一见朱棣,顿觉眼前一亮、精神抖擞,面前这位英武的年轻人气宇轩昂、风度非凡,格外与众不同,颇具天子帝王之气。

燕王觉得眼前的这位僧人也不寻常,怪而不诞,奇特中有厚重,二人一见如故,仿佛似曾相识。

《皇明通纪集要》记载,道衍对朱棣说:“大王您骨相非常、英武盖世。如若能让我跟随您,我一定奉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王头戴白帽,意为“皇”字。

朱棣随即同意道衍随自己赴京,一行人马乘船取道京杭大运河,旅途中道衍赋诗一首,诗中感慨“历尽风波艰苦际,无愁应只为宾王”。到京后,经朱元璋亲选,道衍主持北平城内的庆寿寺,跟从朱棣。

明朝祝允明在其《野记》中记述了另一版本的道衍与朱棣之缘。燕王府的医士刘观在云南铁佛寺中听僧人说,姚和尚知道燕府未来事,回来便禀告朱棣,朱棣召见当时已在北京庆寿寺当主持的道衍,道衍用“观音课”为卜,将一文钱向上抛了两次,算出朱棣要当皇上,朱棣当时说:“不要乱说。”道衍确认说:“此事确凿。”

无论哪种版本的传说,都在说明,道衍注定要协助朱棣成就一番大业。《明史》中记载,为了向朱棣揭示天意,道衍特将二十年前在嵩山认识的相士袁珙请入燕王府,让朱棣乔装打扮后混迹于军兵之中,袁珙一眼便认出其中帝王相者唯有燕王朱棣,袁珙相言:“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大庆寿寺,又称庆寿寺,俗称双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公有领域)

“真武助燕王”

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继位后的惠帝开始大举清除诸王,诸王中燕王功勋最高,处境自然危险。

此时朱棣身边的道衍着实成了一位谋士和军师,助危境中的燕王多次化险为夷。明太祖驾崩时,燕王欲回京奔丧,不料朱允炆发禁令命他返回封地,路途中的朱棣很是气恼,想强行过江,被道衍劝止,避免了进京后的凶险。

朱允炆一心想除去叔叔朱棣,正在这紧要关头,道衍命道士在京城内传唱一首童谣,“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道衍同时在燕府内做军事准备,厉兵秣马,为了不提早泄露机密,道衍让人买了很多鸭鹅,整天放逐叫唤,以免打造兵器和操练声被外人听见。

燕王对当时的民心向背不甚有把握,道衍却很有把握地说:“臣知晓天道,我们做的事是顺天道的,民心自然会顺从。”

关于靖难之役,道教及明人札记中都流传着“真武助燕王”的典故。在《御制真武庙碑》和《野记》中都记载着这样的神奇故事:朱棣经常问道衍起兵时机是否成熟,道衍每每说还不到时机,等有天兵来助方可。突然一天,道衍禀报:“明日午时,天兵应至。”

次日午时,朱棣发兵时,抬头看见空中布满了穿着盔甲的天兵天将,主帅正是玄帝真武,忽然间,士兵们看到朱棣发散披面,显玄帝像。原来是道衍请来真武为燕王助战。

《明史》记载,建文元年(1399)七月七日,燕王决定起兵,当晚有大风,燕府屋上的瓦坠落在地,道衍随即对士兵们说:“此为大祥之兆,飞龙在天,呼风唤雨;黑瓦落地,将要换成黄瓦了。”

靖难之役三年,道衍没有亲临战事,而是受命于朱棣,看守北京,抚民安兵。而每遇战况不明、无法决断,朱棣都要向道衍问策。攻下南京后,道衍被列为功劳第一。

明成祖朱棣。(羊妹/大纪元制图)

身入世而心无尘

朱棣即位后,道衍被授予僧录司左善世,正六品官职。永乐二年,道衍被封为太子少师,官二品,御赐名广孝,恢复俗姓姚。

明成祖命令姚广孝蓄发脱僧袍还俗,姚广孝没同意。为了遵从朝廷的礼制和尊重朱棣,姚广孝上朝穿官服,退朝则穿僧服,人称“缁衣宰相”。

皇上又赏赐他两个如花似玉的宫女,道衍退回。朱棣对他愈加敬佩,让他辅佐储嗣朱高炽。成祖数次北征进驻北京,姚广孝皆在南京辅佐太子监国。永乐五年,朱棣将皇长孙瞻基交给姚广孝,嘱咐说:“凡经史所载孝弟仁义与夫帝王大训,可以经纶天下者,日与讲究。”

永乐二年六月,江南苏浙一带发大水,民众受灾,粮食告急。永乐大帝派姚广孝赈灾,说:“我们穿的吃的,都是百姓生产提供的,如今百姓缺衣少食,不能不体恤啊。只有卿能体谅我的忧心。你到了灾区,不要考虑国库银两,要仁政,尽管资助百姓。”

姚广孝领天子命后,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冒着夏季的酷暑,不辞辛苦,亲自前往县乡道赈济。史载他“督州县急发米赈济,思人之饥,犹己饥之”,救灾民于水火。苏湖一带本为姚广孝的老家,他将皇上赐给他的银两布匹分发给乡亲邻人,民众无不感念皇恩。而道衍一生不积家产、淡泊名利的作为传为美谈。

主修《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

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编撰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型类书,解缙组织了150人,用一年半编了《文献大成》。明成祖发现内容不齐备,令姚广孝及刑部侍郎刘季箎、解缙负责重修。

姚广孝牵头动员了僧道方士等两千余人,用四年时间编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征引图书七八千种,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类书和重要文化巨著,也为明朝繁盛文明巅峰之作。

《明太祖实录》始修于建文元年正月,燕王朱棣登基后三次下令重修,永乐九年十月,以姚广孝、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监修官”进行第三次重修,至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完成。重修后的《太祖实录》,令明成祖十分满意,对编修人员进行了四次嘉奖。

永乐大典的页面。(公有领域)

博通三教

姚广孝精通儒释道三家的学问,他参与编撰《永乐大典》与《明太祖实录》,足见其儒学基础之深厚。

姚广孝与道家的渊源除了“真武助燕王”的传说外,还有他与道家白云观的不解之缘。姚广孝在京几十年曾多次游览白云观,并留下了数首咏赞白云观的诗篇。他还经常与白云观的道人品茶论道,用姚广孝自己的话说:“余少颇好异,每慕神仙家。”

姚广孝读经十分勤奋,官至二品,仍持戒严明,内心清静,保持着一个出家人应有的勤勉。每日鸡鸣时,他就起床诵经,有时日理万件国事,仍不间断。

明初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而朱熹、解缙、方孝孺等人对佛教多有排斥,为此,姚广孝曾撰写长文《道余论》,引用儒佛经典对排佛观点进行批评和驳斥。姚广孝还撰写了《佛法不可灭论》,引经据典,告诫世人“佛法不可灭”,灭佛、排佛徒劳无功。

姚广孝作为一位游离于出世入世之间的修道者,其悲悯他人的心境,往往超脱世俗争斗。他曾提前劝诫朱棣:“方孝孺是不会投降的,但是不能杀他,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将要绝了。”

方孝孺塑像,载清朝同治十三年《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存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公有领域)

御笔亲制神道碑文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二十八日,在庆寿寺,姚广孝召来他的弟子们,告诉他们自己的离世时辰后,不久即端坐而逝。临终前,成祖“临视者再”,并问后事,姚广孝回答曰:“出家人复何所恋!”成祖又问姚广孝有什么后事相托,姚广孝“终无言”。

姚广孝离世后,朱棣非常难过,三天没有上朝。他下诏追封道衍为荣国公,谥号恭靖,并卜葬地西山。姚广孝的丧礼十分隆重,官民百姓闻讯而来,瞻拜礼敬。丧礼七天,姚广孝形仪如生者,异香经久不散,得舍利皆五色。

朱棣御笔亲制神道碑文,在永乐年间,姚广孝是唯一一位由皇帝亲笔制写碑文的,朱棣评“广孝器宇恢宏,性怀冲淡”。碑文最后写道:“眷惟者艾,深切念怀,乃扬其功德之不可泯者。勒之金石,以诏来人。”

近代高僧虚云称姚广孝为独庵道衍禅师,并有诗赞曰:“人士垂迹,化非一端。三十二应,顺逆观音。大师如是,敢测尊颜。损己济世,人神同欢。”@*#◇

参考资料:

张廷玉:《明史‧姚广孝传》

祝允明:《野记》

《明太宗实录》

李贽:《续藏书‧荣国姚恭靖公》

《明成祖御制姚少师禅道碑》

王鏊:《震泽纪闻》

傅维鳞:《明书》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出家不遁世 辅助明成祖得天下的怪僧道衍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