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谁是晚清第一毒舌?

  • 历史

坏人变老了?64岁老汉横穿马路被劝导 连踢交警3脚 各种辱骂!

横穿马路不听劝导,男子谩骂、脚踢交警(交警执法记录仪视频截图)。 近日,一名男子横穿马路不仅不听劝导,还谩骂、脚踢交警,涉嫌以暴力方法阻碍公安交警依法执行职务,这名 64 岁的男子目前已被刑事拘留。 警情通报。 据了解,8 月 6 日 18 时许,在新添大道黑…

谁是晚清第一“毒舌”?我以为王闿运当之无愧。

清咸同年间绍兴大才子李慈铭(著有《越缦堂日记》)尖酸刻薄,嘲讽同时代的士人不留情面,也是有名的毒舌。但王闿运的早期经历、和湘淮军高层的关系以及长寿等因素,使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远超李慈铭,故其“杀伤力”尤其大。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其同乡晚辈朱德裳在《三十年闻见录》中有一则“王湘绮一言杀罗研生”,可一窥其毒舌何等厉害:

“罗研生撰《湖南文征》,书成,年八十矣,结衔题‘后学罗汝怀撰’。书中选入子萱文数首,王文韶抚湘,以此书初成,大会宾客,共赏名著。湘绮笑曰:‘研老愈老愈谦恭,于其世兄,亦称后学。’研老大惭恚,归即病,月余卒。”

罗汝怀(1804~1880),字廿孙,一作念生、研生,晚号梅根居士,亦是湖南湘潭县人。他比王闿运大差不多三十岁,不折不扣的乡前辈。罗汝怀是湘中大儒,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其编纂的《湖南文征》。

《湖南文征》是湖南历史上第一部文章总集,收辑自元明至清同治六百余年间湖南籍“名臣魁儒,才人节士”之文,共4068篇。刊成于清十一年,计201卷。其文献价值,堪与邓显鹤编纂的湖南第一部诗歌总集《沅湘耆旧集》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曾国藩为这部煌煌大典作序,称赞罗汝怀,“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

这套书出版后搞了个很隆重的首发式,当时的湖南巡抚王文韶和湘淮军关系非常亲密,他亲临盛典,其他在长沙的湖南文化界名人,自然悉数到场。这本来是三湘一件文化盛事。人难免有私心,罗汝怀在编书时,选了自己儿子罗萱几篇文章。罗萱青年时投笔从戎,为曾国藩的文字秘书,跟随曾氏参加一系列战斗。罗萱后来随湘军进入贵州,镇压黔东南苗民起义,克镇远,授知府,同治八年(1869年)战死,追封太常寺卿。也就是说,他死在父亲罗汝怀之前,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

把这样一位节义之士的文章选进《湖南文征》,完全说得过去。但罗汝怀一时疏忽犯了个错误,他在这套书编成后,自谦地题写“后学罗汝怀撰”,意即所选文章的作者,都是自己值得学习的前辈。王闿运抓住这一点,讽刺罗汝怀“愈老愈谦恭”,对着儿子称自己为“后学”,就是说他罗家父子颠倒,乱伦了。这可不是私下里吐槽,而是当着一省的巡抚和文化界的名流说这话,道德学问被人景仰的罗汝怀如何受得了?其惭愧愤怒可想而知,加上年迈体衰,于是不久在羞愧中去世了。

有关王闿运毒舌伤人的记载很多。江西萍乡籍的文廷式在出仕前,做过尚在娘家的珍妃的家庭教师。后来珍妃被选进宫,深得光绪帝宠爱,向光绪帝吹枕头风,大赞文廷式的才华。光绪十六年(1890),文廷式参加会试及第,取为贡士,接着参加殿试。本来是要点他为状元的,考官以排序第一名将文廷式考卷呈送御览,光绪在其卷上发现文廷式将“闾阎”误为“闾面”。因为这个笔误他被取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士林亦为此愤愤不平。一甲前三名照例进翰林院。四年过去了,文廷式参加甲午(1894)詹翰大考(指清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光绪帝很重视,这次文廷式被钦点为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闿运在日记中载:“光绪二十年四月十八日,大考单,第一即‘闾面’也,实为可笑。此人必革,第一例不善终也。”这句“毒舌”应验了,由于文廷式积极参加变法,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他,遂出走日本,从此淡出官场。

清朝覆亡后,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笼络天下名士,八十多岁的王闿运被聘为国史馆馆长——这大约相于前清时翰林院掌院学士。一生研习帝王术的王闿运想暮年过一把瘾,兴冲冲跑到北京。不久发现他只是大总统用来表明尊重斯文的花瓶,很是不快,写了一副对联向袁大总统吐毒舌: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王闿运早年在肃顺府中当西席,接触到最高层的政治斗争。肃顺败亡后,他这样的“奸臣”私人能活下来就万幸了,不要再作仕途上有所成就之想。恃才傲物、狂狷谐谑的名士范,或许是他刻意经营的人设。黄濬说他“遨游诸帅间,倨傲自大”,“玩世不恭,是其本色”。这样的狂士名流,毒舌是其基本功吧。

天钧新闻网丨最新时事优选新闻–谁是晚清第一毒舌?

没有空调,古人会穿什么衣服度过夏天?

现如今,一到夏季,冰镇西瓜加上空调就成为了人们的标配,那么古人没有这些,是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季呢?古代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仪可以说是十分的看重的,所以在古代人们才会穿那种像裹粽子一样的鹤氅。然而夏天那么热,他们总不至于也和秋冬一样穿厚厚的衣服吧。聪明且讲究礼仪…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