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为什么在日本很少见到“熊孩子”?

  • 生活

没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日本也有“熊孩子”,但是他们就像熊一样少见。这是为什么呢?

外人可以批评自己的孩子

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孩子就能耳濡目染地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日本人认为,“传达社会规则,教导养育孩子,不仅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肩上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大人的责任”。

日本的一家杂志曾经对422名读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别人家孩子违反礼仪规矩时,其他大人应该批评纠正吗?调查结果显示,86.5%的人认为应该批评纠正。回答真正批评过别人家孩子的人比例为72.3%。

这两个数字表明,为人父母的大人认为其他人可以合理地教训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在看到别人家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时,也会提醒或者批评。只要达成了这个共识,在管教孩子方面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

日本社会之所以有这样的共识,出发点在于,把社会中所有的孩子都当作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接班人来看待。日本人认为,一个社会要保持它现在良好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优秀的下一代人接手,而糟糕的接班人会将社会改造成糟糕的样子。

为什么在日本很少见到“熊孩子”?

家庭中细致化的言传身教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培养的良好习惯、要学习的礼貌礼节数不胜数,有的需要言传,更多需要的是大人的身教。

比如,仅仅是拿雨伞这件小事,日本成人就要教孩子许多的规矩。如拿着雨伞不能打横走路,不能一边甩上的雨水一边走路,上公交车前要把雨伞折好确保不触碰到他人,等等。这些细节都是为了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到他人。

又比如在饭桌上的礼貌。每位家长都会事先教育孩子,在餐厅吃饭不可以任意到处走,给别桌的客人添麻烦,也不可以大声吵闹。在朋友家吃饭,必须要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碗里,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到菜碗里夹菜,更不可用筷子在整个菜碗里翻动挑拣;要尽量把自己碗里的食物吃干净,不拿超过自己食量的食物。这都是非常基础却又重要的礼貌行为。

视孩子的礼貌为家庭的品质

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说法,有了懂礼貌的父母,才会有懂礼貌的孩子。看到孩子的表现,也就知道了其父母是怎样的人。因此,家长永远不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放松对孩子礼仪方面的要求;家长也都把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礼貌视为自己家庭的名声和荣誉平看待。

为什么在日本很少见到“熊孩子”?

在日本公交、地铁,经常能见到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或呀呀学语的幼儿的年轻母亲,她们只要止不住孩子的啼哭或吵闹,她就会在下一站带着孩子下车,等到把孩子哄安静了再搭乘下一趟车。不论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是已经四五岁的小朋友,妈妈都是一样的做法。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渐渐从父母的处置方式的反馈中养成了懂规矩、守公德的好习惯。

父母的娇惯纵容会让小朋友有恃无恐,在他们惹是生非的时候不加以制止,就等于认同了他们的胡闹,而这在日本家长看来是件很丢家长脸面、很损家庭名声的事。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时事优选新闻–为什么在日本很少见到“熊孩子”?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