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岛 君 说

视“独立人格”为人生最珍惜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所在部门是中国外交部;对教育体制有自己的见解,敢于批判,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声音。她就是“八十后愤老‘资中筠’先生”。

即便是毛主席周总理的翻译,资中筠也从来没有觉得这是这是一件骄傲了不起的事。

退休之后也闲不下来投入在翻译以及写书的工作中。

做事有原则,甘愿舟车劳顿坐十几个小时长途汽车去看望幼儿园孩子,也不愿接受官气太重的“站台”性质的名流邀请。

“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岁忧”描述的就是资中筠“先生”。

接下来就看一看资中筠先生的传奇人生经历。

作 者:荟琳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人人公益

“您觉得最值得珍惜的东西是什么?”

她不假思索地答:“独立人格!”

“人生中做得最正确的事是什么?”

她答得言简意赅:“离开行政岗位,做学术研究。”

寥寥数语,却赢得满堂喝彩。当年她离开的行政部门,是中国外交部。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关于孩子的教育,她的语录字字铿锵,句句戳心,却又一针见血。

“同样智力的儿童,在中国的学制下‘学傻’了,创造力、想象力尚未发芽就被扼杀。”

“把‘成功’和‘升官发财’等同起来,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

“中国教育再不改革,人种都会退化。中国家长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她,是“八十后愤老”,著名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曾任所长,资中筠“先生”。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当毛主席周总理的翻译,

并没有多了不起

1930年,资中筠出生在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的金融学家,曾经留学日美。如宋氏三姐妹,她们资家姐妹三人同样出色。

二妹资华筠是知名舞蹈家,《飞天》、《孔雀舞》等经典舞蹈在一代人心中烙下了唯美的印记,同时,她还成了中国舞蹈界获得艺术、学术双正高职称的专家第一人。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小妹资民筠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而大姐资中筠最为优秀,身为精通英法文的翻译家和外交官,曾当过毛泽东、周恩来的翻译。但她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人们只要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学者,就够了。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虽然家境显贵而优越,但他们却从不趋炎附势。母亲热心对待穷亲戚朋友,不喜欢结交达官贵人,这一切都在小小年纪的她的心里,潜移默化地扎下了根。

在她就读的中学里,官二代富二代、贫寒子弟同在一起上课,袁世凯的孙女和穿补丁衣服的孩子,在老师眼里都一样,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受到大家的尊敬。

对现在校园里盛行的趋炎附势、嫌贫爱富、欺软怕硬等风气,资中筠很是反感:“当时如果有学生表现出来这样的习性,是要被老师批评的,也为人所不齿。那时老师很敬业,从来没有人给老师送礼,我们想都没想过这样的事情。”

考上清华大学入读西洋文学专业,她的老师是钱钟书、杨绛、雷海宗、温德(美国老教授)。他们从不带教科书、讲义上课,张嘴就讲得头头是道,而讲台下的资中筠也听得津津有味。

毕业那年,她的论文指导老师,就是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先生。而当时身为班长的资中筠,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时间投入社会活动,竟向班主任请愿取消毕业论文。

幸运的是,她成了“文革”结束前最后一届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后来,精通英法文的她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从事外事工作。然而没过多久,就遇上了“三反五反”运动,父亲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大奸商”。

组织要求资中筠揭发自己的父亲,可她绞尽脑汁仍一句话都写不出来。无奈之下,她唯有和家人划清界限,基本不回家,亲情就这样渐渐淡漠了。

即使改革开放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但她和父母在思想上已难以有密切的的深度交流:“我们的关系再也没有回到当初,这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50年代末60年代初,资中筠和丈夫陈乐民因公派驻维也纳,听说国内闹大饥荒,他们毫不犹豫申请回国:“自己在国外养尊处优,吃那么好,心里非常不安,这是非常真诚的。”

然而“文革”期间,她全家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本应在字母间遨游的翻译家,此刻却只能在河南农场里学习科学种田。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直到1972年,“把你的外交文捡起来!”随着周恩来总理的命令下达,精通外语、熟悉中美历史的资中筠被调回外交部下属的对外友协。尼克松及随后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她全程负责接待工作。

基辛格多次访问中国,资中筠也都负责翻译接待。2011年,“基辛格先生访华40周年晚宴”在北京举办,多年后再次相见,觥筹交错间,他们亲切交谈。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风雨飘摇的时期过去了,外交事业正做得风生水起,资中筠却和丈夫双双离开外交部,放弃令人艳羡的外交官工作,转而到研究所投身学术研究。

在她眼里,最珍贵的并不是出席盛大外交场合的机会,而是拥有独立性,可以自由地读书翻译,追求真理,明辨是非。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我笔归我有,

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岁忧

离开了外交部,资中筠终于得以“我笔归我有”,埋首于从未见过的档案资料,在学术研究中“传递启蒙的光”。

申请调到国际问题研究所,资中筠去美国做研究,对方每个月资助一千美元。但她依旧省吃俭用,只给自己买了一台双卡录音机,回国后用剩下的美元买了一台复印机捐给研究所。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她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研究院

和博士生导师,出版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美台关系40年:1949-1989》(与何迪合编)等学术专著。

第一次写长篇论文,资中筠花了半年时间通读美国档案《美国对外关系文件》,把里头关于中国的电报,一页页手抄下来,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

她正是根据这些资料,撰写了论文《历史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台政策》,适逢中美关于售台武器《八一七公报》谈判,《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之后五年里,资中筠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延展出专著《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创办中华美国学会、担任《美国研究》杂志的主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她如饥似渴。

为考究某些问题,不断找资料、向相关专家请教,然后再将思考心得写成文章或著作,她一直竭力坚持着。

“我觉得现在学术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求知欲。现在是课题先行,限期完成任务,然后分头写作,像工厂车间一样出活。”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她翻译《廊桥遗梦》,本想着玩票,翻译好之后没想着写真名,只在书稿上随意写了个名字。

没想到书一出版,就掀起了“满城争道”的热潮,可资中筠仍不愿承认自己是译者,并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

“因为它太热了,而我不愿以此出名。我做了那么多工作,哪本书都比这本重要。”

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一次“无心插柳”,而同时间出版的《战后美国外交史》,却是她和多名学者三四年来的心血之作。

但她在书店里找《外交史》的时候,店家却说:“这类书进得很少,售完即止。”

而书架和桌上最显著的位置,放着的是她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里翻译的《廊桥遗梦》。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退休之后的20年,她对民族的命运和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是她最有成就感的的“黄金时期”。

笔耕不辍、后激勃发,她和丈夫携手编撰《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站在世纪之交,回顾世界百年来的曲折和缤纷。

在写《20世纪的美国》时,有一章涉及到公益基金会,资中筠跑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档案馆,收集了好几箱材料,发现内容太多,一个章节根本不够叙述。

后来利用到美国开会的机会,到福特基金会档案管及其他基金会采访,最终写成了《散财之道》

这本国内唯一系统讲述美国公益基金会的著作,在国内企业界和NGO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回首20年前写的这本书,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她感到很可观。“我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想到,现在有那么多基金会成立,现在的企业CSR(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

但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从业人员操作不规范不专业、企业家把做公益当作变相广告的心态,是公益发展的最大困难。

比如说企业家给母校捐赠巨额资金,资中筠则会劝他们:“你就别再捐钱给名牌大学了,他们不缺钱。”

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公立的,和美国的私立大学不同,要是发展某一个学科,可以指定把钱投入到某个项目中获资助某方面的贫困生。要是这一大笔钱被拿去盖大楼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二十多年间,这本书一直在不断修订补充。2014年,84岁高龄的她仍亲自到美国考察新公益的动向,增补了大量新的内容,汇集成这本书的第四版《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88岁“愤青”女神怒怼清华: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图)

如今,每天花6个小时读书写作,间歇时弹几十分钟钢琴放松,成了她多年来的习惯。

“我不能不关心外面的事情,这是种本能,我看到很多问题,看不到解决的方案,一想到民族前途,我就忧心忡忡。”八十多岁高龄的她,精力大不如前,便要赶着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

公民社会、文化建设、知识界思想状态、追忆往事、读书随笔……我手写我心,资中筠展现的不仅仅是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更是近百年来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这些文章都是有所思而流诸笔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摆脱了命题作文之累。”

对于自由写作、专注思考的时光,资中筠尤为珍惜。

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邀请她回去,因为觉得形式官气太重,她婉拒了:当下的清华最以出大官自豪,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

许多带有“站台”性质的名流邀请,她更是拒绝得干脆利落。但她甘愿舟车劳顿,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两个乡村幼儿园看望孩子们。

“人生不满百,常怀百岁忧”,这就是资中筠先生。就如作家毕飞宇所说:“先生思想是今天的,但她的风度和气质属于‘那个时代’,在今日中国几成绝版。”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