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美国这法案成港人寄托 美如何盘算 结局五大猜想

在香港示威之中,美国的角色甚是微妙。一些香港示威者则挥舞星条旗、唱美国国歌,游行至美国驻港总领馆,敦促华盛顿支持香港。黄之锋、何韵诗等民主运动人士访美并将参与国会听证会。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多位国会议员提出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也被香港示威者寄予厚望。但这些举动也将为中国指责美国是煽动示威的“黑手”留下口实。

此法案会赋予美国相关部门制裁打压香港基本自由和人权等行为的法律基础。身在华盛顿的中国观察家就《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帮助持谨慎态度。

“从现实角度看,《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扮演关键性角色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美国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主任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对BBC说。

布兰切特认为,
北京在如何处理香港问题上会考虑多种因素,“而美国的立场可能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之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定会提高北京直接干预香港事务的代价,但无法对北京的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

布兰切特说,从目前的情况分析,《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在国会通过的可能性较大。背后除了美国对香港示威的关注,也存在国内政治因素。美国政府对香港示威的表态多有反复,但国会支持示威者的呼声持续高涨。

“每个国会议员都对香港示威感兴趣,没有议员希望之后被指责没有对此作出反应,”采访结束后就马不停蹄赶往国会参加会议的布兰切特表示。而且,对华强硬的方针已在国会成为跨党派共识,议员都不希望被看作对中国示弱。

该法案是华盛顿为数不多的政治成本较低的政策选项。“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法案)就是那个‘什么’,所以我们就选它来执行吧,”布兰切特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表达国会对香港的关注,主要起象征性作用。

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的何瑞恩(Ryan
Hass)亦对该法案持保留态度。“法案的风险和成本很明显,但利好并不清晰,”他对BBC说。“在最坏的情况下,通过该法案会缩小和解与妥协的空间。”
2013至2017年,何瑞恩担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台湾与蒙古政策主任,处于美国对华、对港政策制定的核心圈。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不在华盛顿”

两位专家皆认为,华盛顿无法解决香港的问题。


《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风险和成本很明显,但利好并不清晰。在最坏的情况下,通过该法案会缩小和解与妥协的空间。


何瑞恩(Ryan Hass), 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前白宫国安会中国政策主任

何瑞恩表示,美国应该持续发出灯塔式的亮光,敦促各方克制并谋求解决方案。“但并不是世界上每个问题,都有美国方案,”何瑞恩坦言,对于这次香港示威,
“找到解决办法的会是香港人,而不是身在华盛顿的人。”

他认为,美国的介入无助解决示威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旦取消香港特殊待遇,亦无利于协助各方找到共识,对香港造成巨大打击之余,对北京的战略制约有限。

布兰切特也同意,《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本身无法解决问题,香港的出路需要由北京、香港示威者与社会精英共同找出。


香港示威若结束,将是由于北京、香港示威者和精英得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因为美国通过了《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


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 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中国研究主任

保障其在香港的利益是美国对港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目前有超过85000名美国公民在香港生活,近1400间美国公司在港运营。

曾担任商业战略咨询公司中国主管的布兰切特认为,这些美国公司会谨言慎行,不会轻易发声支持香港示威。

他分析,美国商界面临两难局面,短期内希望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也需要规避在中国内地被封杀、抵制的政治风险;但长期来说,外商担忧北京将破坏香港的司法独立,损害香港的根本优势。

“雨伞运动”期间的美国政策

香港“雨伞运动”时,何瑞恩供职于白宫国安会,香港是他负责的区域之一。

2014年10月,“雨伞运动”正如火如荼,正值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北京峰会会面前夕,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赴白宫商谈峰会计划。

何瑞恩透露,奥巴马在会议上短暂露面五分钟,特地来传达美方对雨伞革命的立场:如果北京与示威者间的紧张气氛持续升温,“习奥会”将转而聚焦香港。

何瑞恩表示,虽然两场运动并不尽相同,但美国此前的经验可供参考。“华盛顿和北京当时有很多私下的闭门交流,”他说,而且美国政府在公开与私下场合表达的立场始终一致。

近日,何瑞恩与前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合写文章,认为美国应谴责在香港出现的暴力,包括来自示威者的暴力。同时,美国要支持香港人和平示威的权利,强调自由法治与高程度的民主政治参与,有利于香港维持稳定繁荣。

与“雨伞运动”时相似,北京一直指责美国“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多次要求美方政客停止推动涉港议案。中国官媒环球网的社论称,华盛顿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只会从己方利益决定对港政策,把香港当做向北京施压的一张牌。

香港=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

一直在香港国际游说前线的黄之锋早前接受香港《端传媒》采访时表示,通过法案不代表香港就有民主,制裁机制亦未必会启用,但法案可以增加示威者的筹码,推进民主运动。如果港府动用《紧急法》或解放军出动的情况下,他所在的政党香港众志,将支持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黄之锋认为,将人权条款纳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协议中十分重要。

布兰切特表示,美方态度对北京决策能起到的影响有限,除非总统特朗普持续表达强烈而一致的立场。

然而,特朗普对香港示威的态度暧昧,发言前后矛盾。示威初期,他曾赞叹这是他见过规模最庞大的示威。之后,他却称呼香港示威为“暴乱”,指中方会自行处理,不需要美方的建议。

香港示威者请求美国施以援手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近一个月来特朗普对此报以沉默。

自2013年至今,特朗普共发出过九则提及香港的推文,其中六则与近期的示威有关。他最后一次就此发言是在8月15日,提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示威者会面。

在八月下旬,特朗普首次回应中方暴力镇压香港的假设,称如果出现类似天安门“六四”事件的场面,“将会很难处理”。副总统彭斯随后表示,如果中国暴力镇压香港示威,会威胁到中美贸易协议,首次将香港问题与贸易谈判联系起来。

比起香港,特朗普显然对美中贸易更为关注。11日,他为中国建国70周年国庆送上“生日贺礼”,在推特上宣布对中国产品的加税从10月1日延迟到15日执行。
 

对于香港问题是否能为华盛顿在贸易谈判中增加筹码,存在双向解读。香港是华盛顿向中国施压的“一张好牌”,抑或会惹怒北京、弄巧成拙?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导,北京反对将香港、华为等地缘政治问题纳入贸易谈判的态度明确。布兰切特表示,将香港纳入到贸易谈判议题当中,无疑会将谈判复杂化。何瑞恩认为,这无助于解开香港目前的症结。

华盛顿会否对香港示威发出更强势的声音,甚至将香港议题纳入贸易谈判?两位专家都说,这个问题或许只有特朗普能够回答。

香港示威结局的五大猜想

示威已持续近百日,从最初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发展为要求普选等“五大诉求”的民主运动。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让步,宣布“撤回”条例修订,但外界认为这无助平息香港的风波。

另一方面,和平与武装示威者坚持不割席,“揽炒”(意为玉石俱焚)的情绪蔓延,政府与示威者之间的妥协空间似乎极为有限。

从华盛顿的视角,专家如何分析香港示威的终局?美国东亚问题权威专家、当年参与起草了《美国香港政策法》的卜睿哲(Richard
Bush)近日撰文,列出五种可能结局。

最乐观的一种是,在北京的授权之下,港府与社会各界展开对话,立即处理警民关系等关键议题,亦要着手解决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深层次问题。

第二种可能性是,示威者因倦怠、开学等原因逐渐消散。在第三、四种可能结局中,北京进一步加强对香港公民与政治权利的限制,甚至派出武装警察与其他武装力量维持香港秩序。

而可能性最低的结局是,香港与北京达成不同于“一国两制”的安排,甚至获得独立。但卜睿哲说,这是几乎不可能的选项,若有示威者将此作为胜利的标准,那将是“鲁莽与狂妄的”。

此前接受BBC专访时,卜睿哲表示,香港政治之结,只有选举改革可解,然而短时间内恐难实现。

他认为,中国建国70周年国庆在即,香港示威者目前紧迫需要一个“冷静期”,否则将冒极大风险。

“中国不会消失。它是香港的主权国。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与主权国共存并修复高度自治,香港需要谨慎选择它要打的仗。”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美国这法案成港人寄托 美如何盘算 结局五大猜想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