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北京罢免官员被指隔靴挠痒 武汉网民呼吁自救(图)

  • 新闻

武汉肺炎中共造假多严重?1个文件1个数据露馅了

北京罢免官员被指隔靴挠痒 武汉网民呼吁自救(图)

香港青衣区康美楼怀疑因厕所排气管出了问题,导致上下楼层居民怀疑受到武汉病毒感染,事件疑似2003年淘大花园事件重演。
葵青区区议员张文龙面书图片

正如观察家所预测的那样,北京开始寻找为新冠疫情失控负责的替罪官员,中国官媒周一宣布,湖北省卫健委的两名高层被免职。这两名高官分别是湖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张晋与湖北省卫健委主任刘英姿。然而,中国官方的上述决定是否足以平民愤?对缓解危机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中国官媒在报道罢官消息时并未明确指出,撤除上述两位官员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将焦点集中在接管湖北疫情防控任务的中国国家卫生建委副主任王贺胜,王贺胜已经被调任湖北省委常委;他于上周末在武汉当地首次亮相,而事实上,根据来自中国国内的报道,王贺胜在1月23日武汉封城的当天,就已经抵达武汉,他是武汉疫情爆发之后,第一个从中央调整到湖北省委高层的领导。与此同时,湖北省黄冈等地的地方卫生部门官员也有多位遭到罢免,中国湖南等省市也纷纷爆出官员被撤职的消息。中国官媒还报道说,武汉市副市长等多名官员也被中央派到湖北的指导小组约谈,暗示还会有更多的官员下台。

然而,回顾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的一系列事件,舆论今天最为关注的是病毒的来源究竟是什么?为何会发展到今天这一地步?中国官方对来自美国官方以及学术界有关病毒是否有可能来自武汉病毒实验室的疑问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武汉实验室负责人石正丽所谓“闭上你的臭嘴”的回答令人对她的学者资格产生怀疑。

此外,最令中国民众义愤填膺的是是中国官方的审查制度公然剥夺中国宪法赋予中国民众的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李文亮医生之死会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因为如果当初武汉官员没有隐瞒病情,如果当初没有浪费两周多的时间及早的采取预防措施,那么,或许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北京如果决定倾听民意的话,那么,就应该追究当初封锁消息的武汉公安部门的责任。虽然北京当局也确实宣称派检查团前往武汉,对李文亮医生等八人遭遇的不公待遇展开调查,但是,早有中国网民就此调侃说,不要专门派遣调查团去武汉,不要花费差旅费了,因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武汉,而是在北京。言论自由,这是中国公民最迫切,最主要的诉求,“让人说话死不了人,不让人说话才会死人”,类似的话语在中国网络盛传,也是这场危机最为惨痛的教训。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北京继续对中国民众的诉求充耳不闻,继续打压言论钳制异议人士。最近几天来,许多长期活跃在推特上的中国异见人士与民间维权人士,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封杀。北京著名异见人士,欧洲议会萨哈鲁夫人权奖得主胡佳上周在网上披露说,他年长的父母居然在国保要求下亲自给他施压,要求他停止在网络批评北京政府的言论,使他内心感到十分沉重。同样,中国北京知名独立记者高瑜也被要求停止上推特。许多中国国内活跃在推特上的网民接二连三地发表告别推文,此前一直干预挑战国保接受外媒采访的中国国内活动分子最近也纷纷婉言谢绝采访,可见北京政府的舆论监控程度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刚刚从网络获得消息说,中国社科院上刚刚解聘了一位香港籍在文学院教课的老师周配仪,原因是有人举报她在网络发表了批评中国体制的言论。当然,该消息有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另外,冒着被感染危险前往武汉充当公民记者的北京律师陈秋实已经失踪五天;同样从网络对外暴露武汉医院真实状况的武汉市民方斌也在周一下午被警方带走。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对中国官方来说,当务之急并不是如何回应中国民众的呼吁,也不是如何有效地遏制病毒的传播。

这就是为什么海内外民众纷纷发动营救武汉的自发性活动,上周末由海外华人发动的营救陈秋实与方斌的白宫请愿书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已经获得了五千多个签名。也就是说已经超出了白宫必须做出回应的两千个签名的标准。倘若请愿书在三月九号之前获得九万四千多个签名,那么,白宫就必须对此作出正式的处理。

另外,从昨晚开始,网络盛传一份武汉自救书,一个推号为“武汉肺炎呼救协调”的推客在网上呼吁武汉人,团结自救!呼吁在本周2月14日,也就是情人节的晚上,全城熄灯半个小时,要求武汉市所有居民在晚上八点至八点半之间到各自的阳台上敲锣打鼓,齐声呼喊抗议,要求释放陈秋实与方斌。推文说:“我们都是李文亮”。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北京罢免官员被指隔靴挠痒 武汉网民呼吁自救(图)

医生提醒: 这7个生活习惯 正在“掏空”你的肾脏

我们人体中有诸多重要器官,其中肾脏就是一个通过生成尿液,通过体内代谢将产物和某些废物毒物排出体外的器官,能够调节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但日常生活中,7个不良生活习惯,正在慢慢的掏空人的肾脏,有这些不良习惯的要尽早戒掉。 1.不爱喝水,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不爱喝水…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