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了餐费后又被“薅羊毛” “拒付小费”在美国成潮(图)

很多去过欧美国家游玩的小伙伴们,无论是去感受纯净自然风光,还是欣赏先贤大师们的杰作,一定有着一个相同的小烦恼——给小费。给多少、什么时候给、具体给谁?这些问题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答案,不同地不同俗。其实,关于给小费这件事,不仅咱们有些“水土不服”,就连发展壮大了这个风俗习惯的美国也对此褒贬不一。近日,美国数据和营销服务公司Dynata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37%的人表示他们“总是”或“经常”给小费,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也发现,近60%的优步乘客从不给司机小费。来自亚特兰大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有29%的18至34岁的受访者认为给小费这种行为已经过时。

近年来,在美国的服务业,刮起了一场抵制小费的“拒付小费活动”(No-Tipping
Movement)风潮。早在2015年,联合广场酒店集团(Union Square
Hospitality)的老板丹尼·梅耶(Danny Meyer)就宣布名下的11家餐厅全部禁止给小费行为。Joe’s Crab
Shack也发声称,禁止旗下的18家连锁店收受小费,很多知名连锁餐厅、咖啡馆也都纷纷效仿,加入到这个活动中。

说起给小费这个习惯,还得追溯到17世纪的英格兰。当时,乡绅贵族们会经常和朋友一起到郊外聚会喝酒,他们会塞给酒保、留宿地的房东一些钱,以此“确保迅捷的服务”(To
Insure
Promptitude),后来,这句短语被缩略成了每个单词的首字母“TIP”,给小费的习惯也由此慢慢扩展开来。19世纪时,一些到欧洲旅行的美国富人看到了这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于是将这种具有“上层贵族气质”的习惯带回了美国本土,以此“炫耀”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阶级。给小费这种习惯最初遭到很多美国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付小费的行为会滋生出依赖权贵阶层的“奴性社会”。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美国就掀起过一场反对小费的活动,包括威斯康辛、伊利诺伊、爱荷华、内布拉斯加、田纳西以及南卡罗来纳在内的六个州的立法机构都提案关于反对小费的立法,但都宣告失败。小费制度在美国的餐厅、酒吧中迅速蔓延,并“大行其道”。

2004年,一位名叫杰伊·波特的计算机顾问辞职下海,在圣地亚哥开了一家名为The
Linkery的时尚餐厅。2006年,餐厅的一个举措吸引了全美的目光——老板杰伊·波特宣布餐厅将严禁给小费行为,当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很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宣扬,甚至有人称其为“拒付小费活动”的“教父”,反对小费的风潮时隔近1个世纪后再次被点燃。杰伊·波特曾在其博客中解释了采取这一举动的原因,他认为,给小费已经慢慢从风俗演变成了行业不成文的“潜制度”,而这样的一种分配制度其实不利于服务业的正常发展。杰伊·波特指出,小费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服务员,这对餐厅中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公平,其次,服务员也有可能无法专注于服务顾客,因为他们得分心想着其他桌的顾客有没有付小费。这样分配不公的工作环境有可能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终受害的其实是餐厅。

付了餐费后又被“薅羊毛” “拒付小费”在美国成潮(图)
对顾客而言,小费是对享受到的优质服务的一种额外奖励,而现实中,在餐厅忍受了漫长等位、等餐时间,或是回到酒店时看到依旧粘着头发的床具、浴巾的顾客们,迫于“入乡随俗”的压力,不得不支付小费。一些店家类似“绑架”或“索要”的方式要小费,也让不少顾客感到非常反感。

“拒付小费活动”的成员卡罗尔•萨多夫斯基曾在网上分享过她在拉斯维加旅行的一个经历,她居住的酒店所在的街道有很多洗衣店和美发店,在这些店铺里,无一例外地都摆放着一个物件——小费罐,即便是自助洗衣店中也不例外。“当你没有往罐子里塞小费时,店里的员工会一直瞪着你直至你离开,有些店铺甚至会在小费罐旁放上耶稣的画像,并写上“上帝看见了你的诚意”等语句,以此‘绑架’你掏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餐饮店把顾客给小费当成了补贴服务员工资的一种方式,这让很多已经支付了餐费后又被“薅羊毛”的顾客怨声载道。

针对“拒付小费活动”可能导致服务员收入降低的问题,一些学者和业界专家认为,大多数消费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直接消费的项目上,对那些间接的费用反倒不会太过于关注,例如,相对于数百元的餐费而言,几块或是十几块的小费和服务费不太会让消费者们上心。因此,餐厅或其他服务业者可以通过适当地提高商品价格,或者以收取服务费的方式,让餐厅的所有从业人员享有这份福利,薪资提升带来的幸福感会促进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才是让服务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好办法。

文中图片均来自Instagram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付了餐费后又被“薅羊毛” “拒付小费”在美国成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