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 新闻

北京封区封道 食品价格高涨

尽管北京当局已悄悄将疫情控制升级为武汉级别,但新冠肺炎仍肆虐北京。而受疫情冲击,北京肉蔬菜物价高涨。示意图 北京市已悄悄将疫情控制升级为武汉级别,受疫情冲击,北京肉蔬菜物价高涨。 多家医院曝集体感染 疫情尚未控制住 2月24日,北京又发现一例于22日从武汉来京…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大概是目前所有人都在关注的问题。

这场疫情,时不时被拿来与 17 年前的 SARS 相比较。SARS 冠状病毒于 2002 年 11
月登陆中国广东,引爆中国后迅速传播至越南、新加坡等周边国家,最终传播至全球 29 个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数据,截止至 2003 年 7 月,全球共有 8096 例确诊,其中 774
人死亡。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关于 17 年前的非典,你的记忆还有多少 | 摄影:任晨鸣 / 凤凰网

那么,当年的 SARS,最终是怎么消失的呢?

SARS 何时来,何时去?

初露端倪

2003 年 2 月 11 日,WHO
收到一份中国卫生部的报告,其中记述了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报告称,广东省已经出现 305
例病例,其中 5 人死亡。回溯性研究认为,首个病例发生在 2002 年 11 月 16
日。
人们对于这种疾病尚不了解,仅能确定这不是某种流感,而且患者的症状为非典型肺炎(SARS 其实是 非典型肺炎
的一种)。

第一例被公开报道的 SARS 患者是一名 64 岁的广东医生[2]。这位患者于 2003 年 2 月 21
日前去香港观光旅游,并且入住了酒店 M。5
天前在广东时他就略感不适,到了香港边玩边逛一天后,患者症状加重,并因呼吸衰竭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他先前曾在广东救治过非典型肺炎的患者,他告诉医生,担心自己染上了
非常致命的疾病 。

随后,SARS 在与他接触的家人、同酒店的游客、诊治他的医务工作者之间聚集性暴发,由此 SARS
在香港流行开来。同住旅馆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无意间又将 SARS 带到了加拿大、美国、新加坡、越南和爱尔兰等国(图
1)。最终,全世界有 29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 SARS 病例。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为 SARS 冠状病毒 连通世界 的酒店 M|参考文献 [ 1 ]

全球暴发

2003 年 3 月中旬,WHO
定义了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烧、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等,并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也就是 SARS。同时,WHO 发布了全球警报[3],宣布
SARS 已经成为
全球性的健康威胁,需要联合多个国家的卫生部门,共同遏制疾病的流行。在进一步明确病原体之前,WHO
建议隔离 SARS 患者。鉴于 SARS 在中国、新加坡、加拿大局部流行,WHO
建议,在暴发地区起飞的航线,航空公司对乘客进行健康检查;4 月,WHO 发布了多份旅游建议。

虽然在广东的 2 例死亡病例中发现了衣原体感染,因而衣原体曾一度被认为是 SARS 的病原,但随着病例越来越多,研究者们逐渐锁定了
真凶 。4 月 16
日,在完成基因组测序之后[4],他们宣布,这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SARS-CoV至此,当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另外,在
5 月 23 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野味市场的果子狸中检测到了与 SARS
病毒高度相关的病毒;加上前期超过三分之一的病例都是餐饮业人员,这项研究进一步推进了 SARS 暴发与食用野生动物的关系。

SARS 的疫情在 5 月初达到高峰。4 月 23 日,全球总共报告了超过 4000 例病例,4 月
28 日达到 5000 例,5 月 2 日超过 6000 例,5 月 8 日超过 7000 例平均每天新增约 200
例。随后,新增感染的速度减缓;直到 6 月,新增数已减少至每日几例。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根据 WHO 数据绘制的 SARS 病例(橙色)和死亡病例(红色)曲线 | Phoenix7777 / Wikimedia
Commons

与此同时,WHO 陆续将多个城市从 最近发生本地传播的地区 名单中删除。6 月 24
日,对于疫情暴发最严重的北京,WHO
取消了对北京的旅行建议,同时将其从本地传播地区的名单中删除;此时,距离北京最后一例确诊病人被隔离,已经过去了超过 20
天。在将加拿大多伦多、中国台湾从本地传播地区名单中删除之后,2003 年 7 月 5 日,WHO
宣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了 SARS 的暴发,但仍然需要保持警惕

小规模暴发

2003 年下半年至 2004 年上半年,大规模的 SARS 流行结束,但仍发生了 4
次小规模的暴发
。其中 3 起与研究冠状病毒的实验室有关,1
起与接触中间宿主(如果子狸)有关。所以,严格控制致病的病毒株[5]、控制可能的动物中间宿主,对预防 SARS 再发极为重要。

自 2004 年中至今,全球未再有新的 SARS 病例报道。

关于 SARS 消失的猜想

从 2002 年 11 月到 2003 年 7 月,从初露端倪到几乎绝迹,SARS 耗时整整 9 个月。SARS
最终为何会消失?17
年过去,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确定的答案。
不过,以下几个因素和猜测,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发。

隔离防疫的成果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传染具有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在尚无疫苗保护易感人群的情况下,只有对作为传染源的
SARS 患者进行严格隔离、切断传播途径
(例如,穿戴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手套、防护服,洗手等),方可控制病毒的扩散。

在 2003 年 3 月 WHO 发布全球警报前,新加坡的第一例 SARS
病例就已经住院治疗了。因为没有接到预警,患者入住了没有隔离措施的普通病房,院内感染了 20
余名接触者。而在医院采取了严格的感染控制后,再也没有院内 SARS 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医院的感染控制放松,SARS 即可再发,加拿大 SARS
疫情的二次暴发就与此有关。2003 年 3 月,接诊 SARS 患者的一家医院,由于感染控制不到位、没有排查出所有的 SARS
患者并隔离,导致了同医院的一名骨折患者感染了 SARS 病毒。随后,这名不知情的患者转院,于 5
月引发了另一家医院的聚集感染[6]。严格且持续的感染控制,特别是在医院等易感人群密集的场所的隔离防护,对控制 SARS
至关重要。

病毒自身有弱点

SARS 感染的早期,病毒的传播能力较弱;在出现症状后 6~11 天,呼吸系统症状严重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 SARS
病毒量也达到峰值[7],病毒的传染能力强。这也是为何医护人员(尤其是进行气管插管的耳鼻喉及麻醉科大夫)在 SARS
中更容易中招。

但同时,SARS
病毒这种在感染早期传染力较低、在病情加重时传染力较高的特点,有利于医疗人员尽早识别患者,在传染性增强之前就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防控
SARS 病毒的传染。如果 SARS
冠状病毒变得更为狡猾,在早期传染力就比较高,这种情况下,早期患者很可能因为症状不典型从而难以被辨别出来,病毒就会悄无声息地迅速传染给易感人群。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电镜下的冠状病毒 | Dr. Fred Murphy / CDC

另外,SARS 病毒传染二代病例之后,再传 3~4
代的情况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病毒的致病力会随着代际的传播而逐渐降低。否则,以
SARS 病毒 9.6% 的病死率,在全世界大流行后,可能会有无数家庭遭遇家破人亡的惨剧。

季节性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几乎无所不在,但是能感染人类、乃至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在温带,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当然,秋季或者春季也有发病的小高峰),这看起来像是特定气候作用下的结果。但实际上,冠状病毒的感染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只是到了冬季,大家都聚集在屋里取暖,加上各种节日的人员流动,更有利于病毒的传播。每到冬季,医院的呼吸科及各个科室的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处于全年的高位水平。

因而,也有人猜测,SARS
冠状病毒在夏季戛然而止,是因为天气变热了。不过,气温的逐渐升高、患病人数的逐渐下降,这两者是否为因果关系尚不得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观察研究,来确定还有没有其他的干扰因素。

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位于深圳市中心公园的非典纪念碑 | Sparktour / Wikimedia Commons

病毒比人类的存在更为古老,我们不知道它因何而来,也不知道它为何而去。人类在一场场病毒和生活的赌博中,能够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尽管
SARS
病毒和这次的新冠病毒有所不同,但尽早发现疫情、严格隔离控制、研究病毒特点、追踪病原起始,这些来自
17 年前的经验,也是这个冬天的宝贵财富。

希望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盛夏是不会到来的。

×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当年的SARS,是因为夏天到来才消失的吗?(图)

美专家:一年内恐70%人口感染武汉肺炎

武汉肺炎扩散示意图。 中国爆发的武汉肺炎疫情,已在全世界近50个国家扩散,目前全球累计逾8万2000例确诊及超过2800例死亡。据美国哈佛大学流行病专家预测,在一年内,全球最高恐怕将有70%人口会遭武汉肺炎感染,不过,部分病患可能症状只有轻微或无症状。 24日…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