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 新闻

武肺来源中美争吵不休,导火索赵立坚去哪了?(图)

中国微信网传赵立坚不在外交部发言人名单了2020年3月18日 © DR网络图片作者:古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李坚在官方推特发布有关武汉肺炎(covid-19)由美军带到武汉,要求美方解释的言论,引发一场中美口水战。赵立坚因此受到公众聚焦。可是3月17日中国网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沿长安街一线建起了外贸部、煤炭部、纺织部等部位;有四部一会之称的第一、第二机械部、重工业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则聚集在复兴门外三里河一带……

与此同时,这些单位的职工宿舍区也随着办公区建起。1952年,复兴门外真武庙一带盖起的三层尖顶灰砖小楼,是北京最早一批宿舍区。随后,羊坊店、三里河、百万庄、二里沟、和平里……先后盖起了一片一片居民楼。今天,我们就说说北京最早的居民住宅。

邻里住宅

1949年,真武庙还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1952年,铁道部在这里建设的“邻里住宅”楼房是北京最早的楼房住宅区之一。

“邻里住宅”也称为“邻里单位”,它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形式。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针对城市化运动带来的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他主张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居住区内除住宅建筑外,还要有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4年,铁道部职工宿舍 。李祖慧摄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4年,刚刚建成的铁道部职工宿舍。李祖慧摄

1952年铁道部在真武庙地区建设住宅,采用了这个方式。真武庙“邻里住宅”也称“复外邻里”,当时共建有住宅楼房24幢,其中13幢位于真武庙头条南侧,是三层联排街坊式住宅,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并沿复兴门外大街南侧建设了副食和百货商场。

另外11幢位于真武庙四条,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是两层花园式住宅楼,坐北朝南,首层两户分别由东、西山墙开门;二层两户由中间楼梯入户。真武庙“邻里住宅”均为砖混结构一,木屋架,坡屋顶,外墙用水泥拉毛和横线条水泥抹灰。这些住宅楼房建成时,在当时周围空旷的土地上显得十分高大、突出。

真武庙“邻里住宅”建成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地区又陆续建设许多住宅楼房,形成真武庙住宅区,包括全国总工会宿舍区、中央广播事业局宿舍区(俗称新302和老302)、国务院宿舍区、铁道部宿舍区(俗称铁一区和铁四区)等。由于建设时间不同,设计图纸不同,建筑材料不同,施工单位不同,这一地区的住宅楼房类型有16种之多。

现今真武庙住宅区中,当年在复兴门外大街南侧建设的13幢“邻里住宅”楼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拆除。

大街坊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年代,按照苏联首都莫斯科改建总计划中规定的9至15公顷“街坊建设”的原则,北京确定在新建地区采用“大街坊”制度,城区改建时也要逐步把小胡同改造为大街坊。

这一时期开始成街成片地建设住宅,包括东郊棉纺工人住宅区以及白家庄、呼家楼、永安里、垂杨柳住宅区;东北郊的酒仙桥工人住宅区;北郊的北太平庄、和平里住宅区;西郊的真武庙、羊坊店、三里河、百万庄住宅区;城区的虎坊路、白纸坊、体育馆路、范家胡同以及幸福大街、右安门内住宅区。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2年,三里河宿舍区鸟瞰。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3年,在建中的三里河宿舍区。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3年,三星河宿舍区已经落成。叶祖兴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4年,中央轻工业部设计公司为职工新建起的宿舍。李晞摄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4年,中央轻工业部设计公司为职工新建起的宿舍。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5年,东郊地方国营合建的职工宿舍。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5年,月坛南街市一条新形成的街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骄傲地把它称作“社会大路”。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5年,东郊合建职工宿舍。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5年,一处新建职工宿舍。

居住小区

1955年4月以勃得列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工作组来到北京后,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1957年3月形成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在住宅建设上提出了城市居民区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代替了1953年以来的“大街坊”制度。

“居住小区”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每个小区又可划分为若干住宅组团。其基本特征是小区有明确的地界划分,不被城市交通干道分割,且城市交通不穿过小区;小区规模以人口密度和生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限度;小区内设置为日常生活服务的设施,使日常生活可不出小区;小区内要有一定的公共绿地等。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6年, 六铺坑的新住宅。李晞摄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7年,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东郊区京通公路西旁从朝阳门到十里堡一带,一幢幢新建的厂房和职工宿舍陆续完工。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1958年,建国门外新建的居民区。王一波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1958年,政府为居民们在大佛寺建起的新住宅。李晞摄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8年,大佛寺居民住宅,新搬来的主妇们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李晞摄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9年,百万庄小学学生在美化居民区,在路旁植树。

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1959年,新兴的居民区——百万庄。

居住小区的规划思想最先在夕照寺住宅区建设中应用。这个小区位于崇文区广渠门内夕照寺附近。夕照寺小区占地15公顷,住宅平均为3.6层,每户平均建筑面积65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5000余人,公共服务设施有小学、托幼、商店等。整个小区布局虽然还没有摆脱街坊式的格局,强调轴线和对称,但也结合地形特点,使室外空间有所变化。

继夕照寺小区后,从1957年到1965年,北京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居住小区,如成街与成片相结合、多层高密度的虎坊路小区;公共设施比较齐全、商业沿街布置、绿化环境优美的和平里小区;庭院式住宅组群的垂杨柳小区;布局活泼的水碓子小区;结合装配式大板住宅特点、争取户户朝南的龙潭小区等。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图 |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文 | 节选自《当代北京居住史话》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老照片:1950年代,北京那些“豪宅”长啥样?(组图)

远超金融危机 白宫前顾问料美将迎来百万失业潮(图)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哈塞特(Kevin Hassett)3月16日表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美国3月最多可能有100万人失业。 受全球疫情影响,2020年3月16日,纽约股市大幅低开,触发3月以来的第三次熔断。(新华社)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