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哪些产业因祸得福?美中贸易战还打不打?

意大利付出的代价为何如此惨重?有这几个原因

意大利24小时之内新增死亡627人,死亡人数突破四千人。成为全球遭新冠疫情打击最严重的国家。在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仍然是米兰所在的伦巴第大区,新增死亡381例,死亡人数累计2549人。意大利为什么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人口老化 新冠病毒对高龄人口且同时患有多种疾…

餐厅无人问津、商场门可罗雀、民航入不敷出……肆虐各地的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不过,市面上也不全是坏消息。一些特定市场在这场危机当中崭露头角,巩固了它们的地位和价值。那么,哪些产业能够收获长期红利,哪些却只会是昙花一现呢?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繁重的工作量和稀缺的防护物资让武汉医护人员压力山大。就在他们纷纷担心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感染病例时,一些机器人被用来填补高危环境工作的短板。

2月底,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智能消杀机器人和送药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这项创新降低了传染风险,节省了防护物资,同时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几天后,两台智能机器人进驻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分别协助清洁消毒和医护助理的工作。以医护机器人为例,它不但能够代替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进行病情监控、定时提醒、体温监测等工作,还可以引导患者做运动。

疫情加速自动化行业发展

新冠疫情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和人际交往限制,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机器人服务的浪潮,加速了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现居台湾的网络工程师周曙光表示,机器人产业长期面临开发成本高昂的瓶颈,但这场疫情可能会改变投资天平。

“机器人的投资周期长、回报周期也长。新冠疫情可能会导致这些企业家认为雇佣人力反而增加了风险,所以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投资工业机器人。”

业内人士也注意到了需求的攀升。路透社周五引述风险投资公司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陈昱说,北京智能机器人研发定制公司云迹科技,以及制造消毒机器人的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公司近期就拓展了他们的产品销售渠道。他估算,中国企业在2018年售出了1.5万台服务机器人,而今年消毒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的销量预计会涨三倍。

考虑到疫情对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分析人士认为,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者:口罩热只会是昙花一现

比起周期漫长的机器人研发,口罩生产近期可谓是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中国市场咨询公司平台艾媒网本月4日引用阿里国际站大数据发布报告指出,此前的30天内,医用口罩的买家需求环比增长近140倍。

疫情当下,口罩严重短缺引发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本月初表示,政府近期指导推动了相关央企加快生产线建设、扩大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市场供给。

截至2月底,中国口罩日产量达到了1.16亿只,是月初的12倍。

位于纽约的美中科技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指出,口罩销量爆棚只会是昙花一现。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口罩产业会明显降温。

“正是因为这场疫情比较严重,所以市场对口罩的需求量很大。但这种需求是一时的,所以在口罩产业方面现在不宜大量投资。”

医药产业正当红

新冠肺炎尚且没有特效治疗药物,这促使全球各地科学家投身于研发疫苗的工作中。目前,中国、欧洲、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加班加点地推动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

全球首次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试验近日在美国启动。本周一,四名志愿者在西雅图的一家医疗中心接受了疫苗注射。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强调,完成所有试验、确定疫苗安全性并进行大规模使用,还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尽管如此,谢家叶表示,这场疫情势必会加速生物医药研发。

“经历了这场疫情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将会提速。因为病毒比细菌要复杂得多,所以对病毒有疗效的药物并不多,这也就导致了新冠肺炎没有什么特效药。”

一些经济学家近期表示,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已经开始步入衰退。即便如此,一些产业却意外地搭上了顺风车。在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之间,这或许是一份难得的慰藉。

疫情席卷美国,美中贸易战还打不打?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网》(SSRN)18号发表一篇文章,由多位中国心理学专家在2月新冠肺炎高发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医护人员超过3成有抑郁症状。

这篇论文名为《中国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Mental health status of doctors
andnurses during COVID-19 epidemic
inChina),是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刘肇瑞领衔,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感染科医师蒋荣猛与韩冰,总共10位中国专家联名撰写的英文报告,18号在社会科学研究网公布摘要。

报告作者在今年2月17日至24日,也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的高发期间,透过微信以匿名、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向中国的医护人员发出三种自我调查表,来了解中国医护的心理健康状态。

这三种调查表有最常见的自主报告调查表(SRQ-2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评估心理困扰、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调查发现,中国医护人员有15.9%有心理困扰,16.0%有焦虑症状、34.6%有抑郁症状。

中国精神健康专家不足 重灾区医护应优先得到关注

报告指出,在中国专业精神科医生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医护人员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尤其应该优先获得心理治疗。

在美国北达科他州担任医检师的黄莞婷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同样身为第一线医护人员,疫情爆发中的美国,目前情况让她最感到压力的就是多数美国医护人员仍太平常心,像她是第一线面对采检病毒的检验人员,她服务的医院,也已经有收治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但院方仍只强制手术室医师戴口罩,她几天前自己主动在工作期间要戴上护目镜、口罩,还被同事开玩笑。美国医护人员的不在乎,让她心理有压力。

对照中国、尤其是武汉当地医护经历的高压,她说,自己难以想像中国重灾区的医护是怎么撑过来的。

“我们同样都是医疗人员,但是,其实感受还是会有差别。我们都知道,这个病毒是这么的恐怖,可是,当病人没有死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人的感受还是有差的。”

她指出,美国的医护在较健全体制的保护下,光是合理工时这一点上,就比中国的医护压力小很多。

这份调查则发现,在中国不同的医院,医护人员面临的压力也不相同,报告指出,来自新冠肺炎指定医院的医务人员,抑郁或焦虑症状较明显,这与他们须长期接触确诊者有关。

另外,护士则比医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因护理人员在病房中的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较长。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则告诉自由亚洲电台,美国学校目前都已经在停课,他自己也处于减少非必要社交活动的状态。疫情爆发以来,他多次为中国医护人员发声,希望他们能获得更多关注,而比较美、中两国医护心理素质的职前训练,中国医护人员需要更多关注。

“美国的医护在这方面的训练相较是比较完善的,相对会好一点。但是这些训练,只是给你一定程度的抗压能力”。

张洪涛提醒,不只是医护,中国整个社会经历了这么大一场黑天鹅事件,所有人的心理压力都需要适时得到释放,才能维持健康。

这份调查针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与自治区的348家医院进行,共有4679位医生护士参与。

今日时事新闻网|最新的新闻时事–一场疫情让哪些产业因祸得福?美中贸易战还打不打?

北京隐瞒疫情延误大好时机? 习近平不肯背锅

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已在全球夺取众多生命。不是战争,胜似战争,等不到疫情结束,各方已开始追究“原罪”。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美中之间激烈地进行。 直到最近几周前,追究武汉疫情真相的责任,差不多局限在中国内部,中国内部的知识人,公民记者,以及一些试图追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