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1998年后又现灾情 中国的防洪基建无效吗?

中国已经进入了一年一度的“七下八上”的集中降水期,这也是中国的一个防洪关键期。自2020年6月初以来的洪灾已经持续了将近两个月,未来可能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6月1日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已造成江西、安徽、湖北等27个省级地区4,552.3万人次受灾,142人死亡或失踪,3.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1元人民币约合0.1425美元)。

这些简单直观的数字背后,是已经十分严峻的灾情。那么,发生在2020年的这场灾情究竟有多严重,与1998年那场特大洪灾相比如何,20多年过去后为何仍然无法避免洪灾?

洪灾损失下降

1998年夏天,中国的长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河流干支流发生的洪水灾害,造成4,15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人民币。

从人员死亡数字来看,2020年死亡或失踪数量仅为1998年的3.4%左右。由此可知,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已经大幅下降。从经济损失方面来看,由于人民币20年时间里发生了大幅度的贬值,2020年的经济损失似乎也远远不及。当然,由于2020年的强降水与洪灾都还未结束,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根据中国应急管理部的数据,近年洪灾造成的损失呈现下降趋势。自2011年以来,中国因洪涝灾害死亡的人口数都在1,000人以下。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下降56.5%,倒塌房屋数量下降72.4%,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0%。

与此同时,中国降水却呈增多之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相关数据显示,1961年至2018年,中国年累积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成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3.8%;中国极端降水量事件的频次也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多17站日。从经历不同暴雨天数的观测站点数来看,1951年至1960年,没有观测站点暴雨天数大于120天;2001年至2010年,有265个观测点暴雨日数超过120天。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专家叶殿秀称,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五多,而且以上两个流域的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

因此有分析认为,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之后,许多地方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过往各类资源持续、巨量的投入发挥了巨大作用,各地对大洪水的应对确实比1998年要从容许多。

防洪基建发力

1998年长江洪水来袭之时,三峡水利工程尚未完工,长江上游没有任何一座可以用于调度拦蓄洪水的水库,如今则已形成一整套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可供调度的上游水库陆续投入使用,从2012年的10座,到2013年的17座,到2014年已有包括三峡水库在内的21座。而今长江流域干支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总计更有5万多座,总库容3,500多亿立方米。

“千里长江,险在荆江。”1998年荆江河段有24处溃口,1,700多公里出现超警戒水位。最高峰时,中国出动48万人上堤抗洪。1998年底,中国启动加固长江干堤工程,1999年的投资就相当于1949年后所有投资的总和。

得益于这些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中国降水量在增多,险情在变大,但是即使发生类似1998年的特大洪水,其所造成的损失也当大幅减少。

尽管如此,完全消除洪灾却是不现实的,这也有人为和历史方面的因素。据一一项关于中国湖泊现状的研究指出,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14年间,中国洪泛区内建设用地增加了81%,平均向水体靠近了169米,57%的洪泛区内建设用地增长在距离水体3公里以内的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洪灾的风险。

1940年代末以来,长江大通水文站以上中下游地区有1/3以上面积的湖泊被围垦,1,000余个湖泊因此消失。鄱阳湖历史最大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目前仅有约3,206平方公里。即使7月8日气象卫星监测鄱阳湖水域面积达到4,206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远远不及历史最大面积。

从变化趋势上来看,洪涝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1950年至1990年,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平均受灾面积为780万公顷;1991年至2018年,这一数字已接近1234万公顷。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有所上升。1990年至2018年,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1,509亿元;2011年至2018年,这一数字接近2,221亿元。

因此,除防洪基建之外,河流湖泊的疏浚、适当控制建设用地和耕地、湿地保护,乃至跨水系之间的水利工程建设等,也都是防洪的重要因素。现今中国防洪抗洪的能力已不同往日,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来“驯服”洪水,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天钧新闻网丨最新时事优选新闻–1998年后又现灾情 中国的防洪基建无效吗?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