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习近平“内循环经济”引质疑,凸显中国政经困境

今年5月底中共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倡推动中国经济“国内大循环”。随后,身为财经专家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上海发文重申“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概念,引发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加速“闭关锁国”之强烈质疑。

刘鹤6月18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发表政令意味浓厚的书面讲稿指出,“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中共主流财经党媒《证券时报》也于7月1日发文,强调“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以营造“稳定”氛围。

强调“国内循环为主”

在中国经济急速下行、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失业潮、债务危机、洪水泛滥、供应链断裂、供需失调以及粮荒将至等严峻危机重重催逼,加上国际关系压力激增,习近平以及刘鹤连续两个月强调“内循环经济”,甚为敏感,也难怪舆论高度质疑,中共恐怕正迅速将中国拉回70年代改革开放前的闭关锁国时期。

吊诡的是,这段期间几乎每天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画面的习近平,从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1次集体学习会议的相关报导之后,就没再公开亮相。

理应总管财经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失去政策影响力,习近平早已被公认独揽大权。被昵称为“一尊”的习近平近期突然消失,令中国善于追逐当权风向的产官学研以及舆论媒体,对于所谓“内循环经济”以及“闭关锁国”之扩大阐述四起,莫衷一是。

此间部分揣摩上意的“经典”言论,例如战狼级党媒《环球时报》转述“要做好摆脱美元霸权、逐步实现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准备”;另有香港亲共经济学者急于表态,谬言在世界经济走下坡的今天,中国希望通过“国内大循环”避免同国际接轨、跟世界经济一起下行。

消失20天之后,习近平于7月21日公开亮相,首场行程是在北京召开“私营企业家座谈会”。《新华社》报导,50多位中国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高阶代表与会,包括已被美国制裁的数位监控大厂海康威视(国营与党营股份居多),以及腾讯、百度等网络集团,外资企业则有美商微软、日商松下等等。

在短暂“韬光养晦”之后,习近平以召开此会议的方式重出江湖,政治意义非凡,主要传达几项讯息。

首先,习近平要大家更“爱国”。习近平承认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许多企业与个人经营者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仍然希望大家可以“做出更大贡献”,特别强调企业家要“增强爱国情怀”、“把企业发展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问题是,在习近平这场政令宣导会议中,多位与会外资企业代表根本是外国籍,是要增强什么爱国情怀?为何国担当?为何国分忧?为什么要跟中共所谓的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紧密集合在一起?所谓爱国是要为党国投注更多资金吗?

口惠实不至的开放口号

此外,习近平似乎要为“锁国论”之疑虑灭火。他在会中表示当前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市场萎缩,中国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并且特别强调“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习近平不忘重申所谓改革开放,强调国内大循环是要发挥中国内需潜力,“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其说习近平是试图“灭火”,不如说是设法“解脱”。

在这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政令口号下,国内大循环的概念并没改变,加强倚重内需只是面对国际经济孤立现实的简单反射动作。重点是,中国对内大量扩编警力,加紧全面严厉控管,政治风气趋于紧张,改革开放走回头路,更遑论遵循国际市场经济自由之游戏规则。这些现象没有改善的话,即使推动国内循环经济,错判自给自足可以养活中国,也只是缘木求鱼,中共难免“怨灾及其身”。

谈到习近平这定义模糊的“内循环经济”,不免令人回顾5月底到6月初,李克强那昙花一现的“地摊经济”争议。虽然习近平和李克强的意见不合已经公然跃上台面,然而“内循环经济”本质上和“地摊经济”相同,都是假大空的政治文宣口号,假装拿出不是办法的办法,来掩饰中共当局对于眼前中国政经困境已经束手无策的事实。

天钧新闻网丨最新时事优选新闻–习近平“内循环经济”引质疑,凸显中国政经困境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