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基辛格:中美若发生冲突 将“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

向来被中国官方高层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最近在接受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采访时表示,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应该建立更好的对话机制,达成“不诉诸军事冲突”的共识。否则两国之间的碰撞将导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

基辛格是在通过网络参与彭博社最近组织的“新经济论坛”期间作出上述表态的。谈及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的走向,现年97岁的基辛格指出: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碰撞将一直存在。问题在于,是否可以找到合作的方向,在很多领域双方的观点会有所不同。而“除非(中美之间)存在某种合作基础,否则(这些碰撞)将滑向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后果”。

他在接受线上采访时指出,如今与一战时期不同的是,许多相关的技术更难得以把控。

为了避免上述灾难性的后果,中美两国首先需要的就是让各自的领导人设立更好的对话机制,在对话中定义双方想要避免什么。两国领导人必须同意,无论在其它领域有什么冲突,双方都不会诉诸军事冲突。

基辛格的建议

基辛格建议,美国大选过后的中美两国应该建立一种机构性的体制,让受双方国家领导人信任的人物保持联系。中美之间只有在确定了需要绝对避免哪些事情后,才能开始商讨想要实现哪些目标。

曾经为中美建交作出基础性铺垫的基辛格如今认为:“美国和中国如今是两个实力基本相当的大国,这也是两国在历史上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面对彼此。我们必须避免让这种对视转化为冲突,然后尝试一些有结果的合作。”

一年前,基辛格在回答彭博社同一个名记者发问时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处于“冷战的山脚”。一年后,基辛格面对同样的问题时,表态称中美冷战如今“正走在山路”上,而这是一个“不应该继续”的进程。

中国舆论的反应

就像基辛格之前许多针对中国的表态一样,他此次的最新表态也得到了中国公众的广泛关注。在问答型社交媒体知乎上,出现了数个与其此次就中美关系公开表态的讨论。讨论题目多关注中美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包括“基辛格喊话拜登“尽快重启中美对话,否则将出现军事冲突危机”,你怎么看?中美关系的走向会如何?”;“如何看待基辛格称“拜登上任后应该迅速修复美中沟通渠道以避免冲突”?”;“基辛格警告下一届美国总统”以及“基辛格能再看到一场中美战争吗?”

在目前最热门的相关讨论中,名为申鹏的知乎用户评论称“老头什么都懂,判断也大致正确。”,他借用历史暗喻基辛格目前在美国的处境称:就像是安史之乱前夜的某个唐朝人,某个活得足够长的大唐精英,他见证过帝国的崛起,见证过“万国来朝”。但他隐隐发现,危机就在眼下,不谈别的,帝国连统计数字都搞不好了。帝国的那些“普世价值”,也没有人信了。25万人死了,一点水花都没有,还有人在病房里等死,这样的情况,还说什么民主,什么人权,什么灯塔呢?

作出上述个人评论后,用户“申鹏”话锋一转表示:“但老头子毕竟还有这北美奴隶主匪帮的惯性思维,总是在夸大中国的‘军事威胁’,实际上,中国人民对战争是不屑的,我们更喜欢老老实实建设,自然而然做到某些事情,我们讲仁,我们又不是流氓和强盗。”

在知乎上就相关话题发言获近6000人认同的用户“FanFanFan”则表态称:“我也同意中美两国应当为两国竞争设限。但他希望基辛格明白,这种说法:“基本上等同于美国对自己的各种超主权、长臂管辖、霸权和前沿军事压迫的行为设限。”这位知乎用户表示:“若基辛格是这么个意思,甚至是
“中美共治亚太”,那我就认同。”

“胡侃”怎么看?

不仅是中国民间,包括官方媒体也对基辛格的最新表态迅速做出反应。《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在其网路视频节目“胡侃”中就此表态称,基辛格如今对“中美关系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

胡锡进发表评论称:“事实上,中国非常不想与美国冲突,一直在为维系中美关系进行努力,中美之间的所有“脱钩”和对抗都是美方主动挑起制造的。同样有一个事实需要告诉美方,很多中国人越来越悲观,他们相信美国想要窒息中国的发展,并且会在台湾海峡和南海不断挑衅中国,而且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一些盟友会配合美国这样做。”这位中国倾向于民粹主义的中国官方媒体领导人物表示:“准确说,中国人在争取和平的同时,也在严肃认真地进行迎接美国挑起战争的物质和心理准备。”

中美1979年正式建交前曾在短期时间里两次秘密访华的基辛格理解中国领导层和民众的叙事及观察方式,指出中美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这也导致一些外交视角上的基本差异。他分析称:美国通常将外交政策视为一个围绕一系列具体问题的务实议题,中国则往往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待外交政策。因此基辛格指出:当中美两国领导人见面时,“他们讨论的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主题……而我们必须开始去理解这些历史差异”。中国亦有必要意识到,不光“抵达某个目的地”是重要的,而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亦有一些节点需要去“应对”。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基辛格:中美若发生冲突 将“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