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

近日,全国各省市GDP相继公布,其中2020年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GDP分别为1.36万亿、1.23万亿、2.51万亿。

有媒体统计,东北三省的GDP总和为5.1万亿,而河南一省的GDP为5.49万亿。有人分析称,东北GDP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的外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

新华社旗下媒体《半月谈》也援引数据称,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校到省外创业和工作的生源毕业生数量约为25.17万人,年均流出5.03万人。考入省外高校的,仅有14%回省就业。

但就这个大背景下,依旧有一批年轻人留在了东北。在春节返乡之际,《亲历》聚焦四位留守在东北的年轻人:他们当中有人靠当自媒体能年入百万,也有人靠着在直播带货,成为了村里最能赚钱的90后;也有人身在国企,但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口述人:小刘

人物档案:90后,在吉林农村老家通过快手直播带货

现在每个月带货能赚1万多,算是村里最能赚钱的90后

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的一家国企,这家公司正好也和我的专业对口。工作了两年半之后,选择辞职回到老家。

因为我自己喜欢有奔头一点的生活,国企的日子确实比较稳定,但是我的性格不是那样的。我看着我身边那些前辈,我觉得一眼能看到自己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样子,但是这又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就果断辞职,然后回到了老家。

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家里人倒还好,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他们比较尊重我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家是农村的,有些村里人就觉得我肯定是工作没干好,被人炒掉了,只能回来在农村发展了,也有人觉得我大学白念了。

回家时,刚好那段时间是疫情,找工作很困难,所以就在村子里摸索着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就选择到快手上试试机会。

我做的主要就是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拍拍我们这边的自然风光,分享一下家乡土特产。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一直都不好意思卖货,我觉得我的粉丝支持我,不能让他们破费。

但是后来好多人向我要东西,想要大山里面的绿色食品。然后我就想,反正是大家需要的,我这边保证好品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就把卖货这事想开了。

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

我卖的东西基本上都是自己家乡的东西,有的是我自己做的,有的不是。比如说我卖粘豆包,可能村子里有10家人,都要参与到我卖粘豆包的供货行列之内。我做的就是尽量把价格降低,让粉丝买我们这边的东西。量上来了,老百姓也能赚钱了,勤劳的人也会有一定收入的。

还有一些像蘑菇之类的山货,像今年冬天,我家就没有蘑菇可卖,但是村民主动送到我这儿,专门跟我说让我帮他卖了。所以我就特意把他的蘑菇收购过来,然后挑选出来精品,再到快手上面去卖。因为我最在意的是品质,无论是谁的东西,品质到我这儿都是一样的。

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

我从去年开始做快手,按理说直播带货的模式都已经很火了,但早期村里人还是不能理解。我们家挺偏僻的,离县城还有200里,交通也不发达,很多人的视野都比较局限。可能直播这事,年轻人觉得挺搞笑的,但他们理解的直播,可能就是那种金链子大哥打赏的那种,岁数大的人更是不明白直播是什么东西。

他们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这就不是一个正经事,或者至少说是一个不靠谱的事,跟他们解释也解释不明白。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不能老是看别人的想法,你要是老被别人牵着走,自己永远都没有一个方向。所以就不太去管别人对我的议论。

到了后来,我慢慢地帮着这些老人把东西卖掉,他们又觉得直播是个好东西。本来每年我们这边盛产很多山野菜,收购商抢着要,价格一直往上涨。但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收购商全都不要了,山上都是野菜,采了吃不完,也卖不出去。所以去年一整年我都在收野菜,村里人都想让我多收一点,帮他们卖。
他们自己卖不掉的东西,我可以帮他们卖,他们能赚到钱,我也有稳定的收入,这就挺好。虽然跟以前工作的形式不同,但是现在也算是在从事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事业,而且摸索着事情在做,还挺有奔头的。

现在保守的话,我能做到月收入上万吧,比我之前在国企的工资高一丢丢,以前在国企是福利多,工资倒是一般。我现在也算是我们村里收入最高的90后吧,但这个随着时间发展就不一定了。

在我看来,收入是次要的,我现在的活是属于一个上升期,快手粉丝不断地增加,自己家乡特产也稍具规模,而且越来越正式化了,让我觉得我的事业是有方向的。

我未来可能会筹备一个类似于合作社、工厂的东西。比如说用山野菜做一些食品加工,还有我们这边的一些笨鸡,这些我自己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都可以让村子里面的人来做,然后我帮他们卖,他自己收入更多了,我这边也有一个真正能把握质量的小工厂。

目前我还没有离开家乡的打算,因为我做直播,依靠的就是我们吉林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如果走出这个大山,反倒失去了大众对我们认知的依靠,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

口述人:梁先生

人物档案:85后,在哈尔滨做自媒体

年入百万级,最好的投资方式就是买房子、买门市、买楼

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

我家是大庆肇州县的县城,高考的时候考到了哈尔滨,这也是我后来是留在哈尔滨的原因,因为我老家本来就是在小地方,到了哈尔滨就觉得已经挺大了。

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报社做网站编辑。因为我们学校不是985和211,没有腾讯、阿里、华为这样的好企业过去招人,所以当时能去报社已经算是挺好的出路了。

我自己也没琢磨过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之前做项目,在北京待过半年的时间,不太适应北京的生活,一上地铁全是人,全得靠挤,没觉得在北京会比哈尔滨更好,所以就在哈尔滨扎下去了。

虽然我是在报社工作,但我是没有编制的,我们部门有八十多人,可能有编制的人不足10人,基本上都是家里面可能父母有编制,父母退休了,把这个编制让孩子接下来。但是像我这种通过招聘进来的,不大可能得到编制。

虽然没有编制,但是家里人也都觉得还行吧。像在东北找工作,基本就认两点:要么挣得多,要么是个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可能因为编辑的工作特殊,我们一天是有四顿饭,每顿都特别好,而且只需要花一两块钱,福利待遇还可以。而且作为刚毕业的人,我们同学都在挣800元月薪的时候,我就已经挣到3000多了。但需要岔开说一句,我后来创业了,离开报社也都好几年了,如果我还在的话,工资应该还是3000多,属于十年不涨。

但我实际上是不太习惯报社那种勾心斗角的工作氛围,需要处理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你在做事的时候,有很多人去看你的笑话,不去配合你。当时我的职务属于空降,名义上管着挺多人,但是不久之后,我就发现,我管的人,不听我的话,尤其是那些有编制、有关系的员工,实际干活的可能只有一小撮人。

还有涉及到争功、抢功、甩锅的事,干的多错的多,挨收拾的几率就多,背黑锅就多。我是从外县过来的,也没有啥人际关系,所以在那个团队里,我越努力地去做事情,得罪的人就会越多。所以,刚好有别的机会就跳出来了。

我说的机会就是赶上了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微信公众平台一出来,就慢慢摸索,莫名其妙地后来就赚钱了,你就会发现靠这个东西还能养活自己了,还能组织一个小团队当老板了。

在东北创业有个好处就是用人成本比较低,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很多培养起来的同事,在东北待不住,很快就奔赴到北上广了。因为他们在哈尔滨做公众号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也没什么可以学的了,和周围的同事相比,他就是大拿了,所以他就想出去闯一闯。

另外一点就是工资待遇,在哈尔滨的工资天花板很低。比如微信公众号编辑,5000-7000元的月薪算不错的了,再往上涨也不太现实。如果真给他开到一万,其实他的水准和5000元的员工,也差不了太多,那我还不如招两个月薪5000元的人来干活。甚至5000元的也不用,像我的很多同事,起始工资还在2800-3500元,再往上达到5000元的,都属于很有经验、干了很多年的老编辑。

所以,我也能理解这帮孩子,他摇身一变,到北京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他可能轻轻松松就月薪过万,机会也多,找工作也容易找。这家不做了,换另外一家也能做。但是在哈尔滨会发现,做我们这个行业的,一共就两三家,不光他们不好找工作,我们用人也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的公众号,当时应该是在哈尔滨属于做的还不错,加上我毕业之后一直就活跃在互联网圈子里面,刚好是深圳有一家公司,也是想要布局全国的业务,我们接触了几次之后,就给我们投资了。但后来尴尬的地方在于,去年疫情暴发那阵子,哈尔滨的收入就很低,公司处于赔钱的状态,赔了几个月,深圳那边也就撤资了,我们自己就把公司所有股份做了回购。但是这个事也不怪人家投资方,有个话就叫“投资不过山海关”。

我们的账号就是聚焦哈尔滨的吃喝玩乐,给品牌商家做推广宣传,但早期我们的主要客户不是餐饮商家,但后来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哈尔滨这边的品牌商家很少,另外大多数的品牌商家是压款的,甚至有国内数一数二的房地产公司、家电零售公司欠我们几十万要不回来,一压就压好几年,这样很容易就是把自己公司拖垮了。

所以我们后来就转过头来去做餐饮,因为餐饮都是现钱,现金流相对来讲是比较充足的。而且餐饮商家一茬又一茬的,这个不开了,还有下一个,客户不会断,赚钱相对来讲容易一些。

我目前是没有离开哈尔滨的打算。之前因为工作原因,我也会经常去往各个城市,深圳、广州、上海,我发现都比哈尔滨好。最后转了一圈之后,依然回到了哈尔滨,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这边扎根了,家庭就在这边,我媳妇在这儿工作很好,是科研人员,在省一级的研究院工作,她肯定是走不了。

我现在的年营收规模大概有百万级的了,我们这边做新媒体的有钱人很多,一年收入千万级的也有,但我们的投资方式不会把钱投到股票上,主要的方式可能还是买房,一片一片的买房子。有钱之后先换车,换车之后就开始换房子,买门市,买楼,买公寓,就是这样。

口述人:无右

人物档案:89年出生,阅文网络作家,定居在哈尔滨

在化工厂的工资感觉不够生活,就转型当网文作家了

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

我老家是绥化农村的,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毕业之后去了一家绥化的化工厂工作。

在化工厂上班的时候,因为倒夜班,经常跟同事碰不到一块,有的时候就自己出去吃饭。我特别清楚地就记得那天,下午4点多钟,天还有点阴,我吃完饭自己往宿舍走。

我就想在化工厂工资不高,两千多块钱,以后要是有对象了,结婚了,这点钱肯定不太够,我就想能不能干点别的。

我就给我妈打电话,说想出去创业,做点小买卖,让她给我点资金支持。我妈回绝得特别痛快:“我这点钱就是给你买房子用的,干别的你就别想了。”

那时候我一直挺爱看小说的,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作家排行榜,上面罗列了一下比较顶尖的网文作家的收入。我一看这个东西好像挺赚钱的,觉得可以试一试,因为写网文没有成本,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干活。

不过那时候在厂子的宿舍里我没有电脑,每天就拿手机打字,给自己规定每天打5000字,因为写网文小说不能断更,得多存点稿。我还挺实在,闷头就是干,写了两年多,存了200多万字。觉得存稿够了,准备改改就发出来。

但在改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写的太差了,就把这200多万字的稿子不要了。我重新系统地到网上学习,去一些作家网站加群,和别人交流,一点一点又重新整理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之后又写了几个月的小说,就开始赚钱了,大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第一次赚稿费是2017年的9月,赚了7800块钱,当时我的工资是3500块钱,大约一倍。到了2018年的3月份,那时候我写小说的收入每个月都很稳定,过万了,有时候会两万多。我觉得收入稳定了,比打工赚的多很多,就可以全职去当网络文学作家了,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于是我就把工厂的工作给辞了。

之所以最初就选择阅文作为平台,是因之前一直看小说,知道起点、创世中文网、QQ阅读,那时候就想既然决定做这一行了,就要找这个行业里面的龙头去做,不去那些小地方。虽然阅文的作者很多,出头的机会很难,但是要去就去好地方,我就是这么想的,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

现在我最多的一个月收入是9万多,稳定一下的话,大约就是每个月四五万左右。我同学里有一个北大的博士后,还有一个在中科院,中科院那个赚多少我不知道,但那个博士后刚拿到的offer是一年税后45万,跟我差不多持平,但是他未来肯定会比我多,这是一定的。

我们这些写网络小说的人,年龄会对我们有一些影响,但是不大。比如说年轻的时候,你的思维很活跃,你能想到很多有意思的剧情,码字的速度也快,这是优势。如果年纪大的话,积累的就多了,懂的也多,写出来的东西更深刻,这是年轻作家所不具备的,各有各的优势,所以我还不太担心岁数大了、写不动了。

我老婆原来在社区上班,现在辞职不干了。我们也聊过未来的打算,她想创业或者找一个私企。我是支持她创业的,我觉得女性也要有自己的一个圈子,总在家待着不太好,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就创业,经济条件不允许,就找一个工作。我的收入还算可以,我对她的收入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挣的多也好,挣的少也好,出去多接触就好,这就是我的想法。

现在我们的孩子还小,我们俩暂时没有想到去别的地方发展。我的想法是以后如果孩子上了大学,他去哪里发展,我们可能也就会跟着去,但暂时来讲的话,会一直留在东北,留在哈尔滨。

口述人:白先生

人物档案:90后,大兴安岭地区某林业局员工

不能说我们不去大城市就没有进取心

我是土生土长的漠河市阿木尔人,父母都是林业局的职工,因为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就想早点上班工作。

十多年前毕业就直接回到了家乡,很多朋友也劝我说留在外地打拼,但我想的更多的还是回家,回到那个温馨的边陲小镇,在这里生活习惯了。

我没有过要去外地的想法,我们这边消费比较低,房价不贵,没有贷款压力;地方小,也不用买车,也没有养车的费用;吃饭这一块,有点自留地,自己种点菜,花不了多少钱,剩下没什么了。唯一需要花费的可能就是孩子,所以我也鼓励我媳妇去干点活,比如拍拍短视频,做做微商啥的,补贴点家用就行。

2014年国家下达了停伐通知后,我们林业局也在寻求转型,现在是主打两个标签,一个是蓝莓小镇,另一个是网红小镇。我们感觉互联网化是一个大趋势,借助手机的力量,去宣传我们林业局,把家乡的旅游和土特产宣传出去。所以现在我们也会拍短视频、直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去做,就是为家乡的宣传添一把火。

我们这边的工作节奏是8点半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互联网公司的996在我们这边是没有的。当然,我们也有加班,有时候也会忙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是想想又很充实,一天的工作结束,看着新闻播出的时候,很有成就感。

我们是国企,虽然没有听说谁被辞退,但我不觉得国企是铁饭碗,你得卖力去工作,对单位、对自己都是一个交代。

对于要不要去大城市发展,我觉得首先如果我到外地去工作,我得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假设我到北京能赚1万块钱,但是到了北京衣食住行玩都得花钱,这之后这1万块钱还能剩多少?如果一家三口都过去,这个花销又得多大?这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本来就在边陲小镇,如果年轻人都走了,家乡没有人了,边疆谁来守护和建设?等有一天别人提到你的家乡的时候,你怎么跟别人介绍呢?除了说我家是阿木尔,在边境地区,那还有啥呢?

所以不能说我们不去大城市就没有进取心。我们父母那一代,把他们的青春全洒在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上,我们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在这里生活了30年,现在该轮到我们去建设了。而且现在我感觉我们家乡挺好的,一直在搞旅游,在搞互联网经济,让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是有奔头的,这就是希望。

对于下一代的话,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留下来,可能有点像愚公移山的感觉,虽然很自私,但是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吧,让孩子们去完成我们还没完成的事业。

现在大伙都往北京、上海、广东跑,也挺好的,但是像哈尔滨这种地方年轻人多,出去一批人影响不大。但是我们阿木尔本来年轻人就少,如果我们这茬人都走了,就青黄不接了,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使命,其实是挺重的。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留守东北的年轻人:在村里直播带货月收入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