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仇恨攻击下的亚裔:做自己也是一种爱

“黑暗不能驱散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不能驱散仇恨,只有爱可以。”

“黑暗不能驱散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不能驱散仇恨,只有爱可以。”很多人都听过马丁·路德·金博士这句名言,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美国的亚裔来说,在当下针对亚裔的仇恨攻击频发的大背景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如何实践,却是道难题。时报最近请28名亚洲和美国亚裔摄影师,用他们镜头捕捉到的瞬间展现亚裔之“爱”,或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照片中的人我并不认识,但他们让我想起自己的亲人。从年迈的母亲在饭桌上夹菜送到成年女儿口中的关爱,到分离多年的姐妹再度重逢后的拥抱,到老夫妻一起煮饭、看电视的默契,到孩子熟睡的脸和自制的家乡美食,把亚裔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不大诉诸言辞、却总是渗透于行动之中的爱的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华裔作家伍绮诗在为这组照片配写的短文中说:“选择如何被看到是有其价值的,重拾你选择向世界展示面孔的权利,坚持让别人看到你心目中真实的你。自豪并大胆地用我们自己选择的方式描述自己:我在这里,这就是我。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爱的形式。”

亚裔在美国长期无声无息形同透明,现在却因为反亚裔仇恨攻击浪潮,被不由自主地推到了聚光灯下。同时被曝光的还有一个冰冷的事实:正如时报两位亚裔作者在他们的新闻分析和观点文章中分别指出的,成功和地位并不能帮精英亚裔避免仇恨和歧视;无论成功与否,美国只有两种亚裔,“一种是隐形的,一种是边缘的”。

对于一些亚裔移民,这种认知带来的心理冲击或许不亚于仇恨攻击带来的切肤之痛。很多亚裔移民在美国落脚都抱定着只要苦练英语、辛勤工作就能被这个国家接受的信念,也因此把“融入主流”(assimilation)当成在美国奋斗的最高目标。这种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皮尤中心在2012年的一份研究中表明,亚裔在经济成功和社会“融入”方面的成绩令人瞩目。但现在,仇恨挥出的拳头却砸碎了亚裔移民通过“融入”获得幸福的美国梦。

人们通常对所谓“融入主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其一是割断自己与母文化甚至母语的关联,试图将自己变得与“主流”一模一样;另一种是保持自己的特色,以自己的样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大熔炉”与“色拉碗”之间的争论在美国由来已久,但作家Laila
Lalami在2017年为时报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指出,特朗普总统当选后,语言、文化、甚至样貌与白人不同都越来越被视为异类。“现在应该已经清楚了,‘融入主流’主要是关于权力。因为‘融入’没有客观的标准,很多人会举起手说:‘我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了。’可问题是:由谁来裁定呢?”

现在,当隔三差五就有亚裔被骂“滚回你的国家”时,很多人也许正因如何“融入”的问题陷入更深的困惑和纠结。这也让伍绮诗在文中给出的答案显得更加及时: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我们并不需要别人来裁定。“我在这里,这就是我”,或许以爱驱散仇恨的第一步就是要从爱自己开始吧。

天钧丨今日时事新闻–仇恨攻击下的亚裔:做自己也是一种爱


了解 即时新闻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